第A3版:食品药品安全

购买保健食品需防五种猫腻

  春节来临,保健食品等各种节日礼品也迎来了消费旺季。然而,当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人们对于保健食品的看法也存在一些误区,一些保健食品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使出花样繁多的推销手段。相关部门分析2014年消费者投诉情况后,发现保健食品消费常见五种非法宣传和陷阱,提醒消费者购买时要格外注意。
“药到病除”不可信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往往夸大产品功效,含有绝对化用语和不实承诺,声称可以“包治百病”,使用“根治”、“药到病除”等字眼,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严重欺骗、诱导消费者。
  分析: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
“健康讲座”为促销
  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为幌子,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
  分析:这些“健康讲座”的目的在于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盲目信任所谓专家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免费活动”为洗脑
  一些不法商家通过“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有些活动时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
  分析:这些活动,实际上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权威证明”属虚构
  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还有一些广告含有“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内容。
  分析:和医疗机构攀亲戚,是为了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而所谓的数据和研究等,实际上无法证实。
“专家义诊”是骗局
  一些不法商家雇用所谓的专家、教授为老年人开展免费专家体检或义诊,不少老年人受“免费”吸引,进行体检或咨询。体检后,“专家”“教授”往往会告知老年人身体存在多种问题,需要及时购买产品治疗。
  分析:这些义诊、体检等和讲座一样,都是为了诱骗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
  那么,如何才能买到真的且适合自己的保健食品呢?
  首先,明白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要相信保健食品宣传的所谓“治疗效果”而用保健食品代替药品,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加重病情。其次,科学、理性选择保健食品,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的选用保健品,并到正规的商店购买。第三,正确识别保健食品标志和批准文号,遇到无法辨别的情况,消费者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www.sfda.gov.cn),在“数据查询”栏目查询产品的真实情况。第四,保留购物凭证及商家销售时的相关宣传资料等,以作为维权证据。在自身权益受损时,应及时与经销商交涉,或向有关职能部门投诉。 葛荣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