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转眼已是阳春三月。春节短暂相聚,犹如去了一趟亲情加油站。离家奔波之余,免不了会思念家乡。节日的欢乐,家乡的变化,时不时会浮现在脑海中。大家不妨用笔记录,以解思乡之苦。
相信与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东西,在几年以后再次回家之时,一件一件变成了不相信。
曾经相信故乡的道路有如阡陌纵横,狭窄到仅够独轮车险险通过,走在其间,轻风拂过,发间嘴里皆是尘土。现在才知道,家乡的道路已然四通八达,村村都通了大马路,宽大到能让两车交汇,途经的省道拓展成了双向四车道。道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桂树,延伸到路的远方,交汇在母亲伫立村头迎接我回家的身影上。从母亲的口中得知,村里通了马路,路边有了统一的垃圾桶,村委还花钱聘请了专门的保洁员。难怪村里村外如此整洁,给乡村清洁工程点赞!
曾经相信故乡的河流仿佛迟暮的老人,河水懒怠流动,河面结着一层稠稠的或绿或白的网,好似老人身上松弛的皮肤。暴雨之后又一反常态,肆虐的河水裹挟着黄沙一泻千里,两边土坝不时崩塌,间或夹杂粗壮的木材急急往下,一旦卡在某狭窄处,必须合十数个壮汉之力才能将木材扳正位置,继续顺流而下,否则后果堪忧。现在才发现,家乡的小溪变美了。上游筑堤截流、兴建水库,下游土坝变身石坝,再安上护栏,河水柔顺得像舞娘手中的绸带,带着一种演出的神情和姿态,蜿蜒流过村头那座古老的石拱桥,小桥流水人家,处处辐射着美的自觉。母亲河永安溪畔如今更是修筑绿道,装点上简单的园林花木,成了人们周末闲时散步骑行,休闲娱乐的好场所。看着岸边立着的河长公示牌,不禁要为治水成效如此显著点赞!
曾经相信故乡的房屋有如散落的积木,泥墙黑瓦比比皆是,杂乱无章。村里还有一些弃置的老旧泥房,早已破败不堪,坍塌处长满荒草,一片萧条。现在走进村里,旧貌变新颜,一排排新房拔地而起,一样的三层半、一样的瓷砖外墙配红瓦、一样的大红灯笼配春联,整齐划一,喜气洋洋。村里还建起了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健身场所、公共厕所、垃圾焚烧处等必备设施,人居环境相当不错。伴随着新农村改造的不断推进,似乎还隐隐看到一股迁移的潮流,山区的迁往平原、乡村的迁往城镇、城镇的迁往城市,人人都在自己的新住所寻找新的定位,憧憬新的明天。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村里的年味儿依然浓重。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忙活着做馒头、打年糕、捣麻糍、包什饼筒。最后一天,男人们忙碌着清点一年的收支,女人们忙碌着杀鸡宰鸭、准备年夜饭,小孩们忙碌着试穿新衣服、放鞭炮。除夕一过,照例是走亲访友,只是手中的年货变沉了、出行变小汽车了、给小孩的压岁红包变厚了、人们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一切都在彰显着一件事情:乡亲们更富裕了!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之前不相信的,或者不以为意的,现在却相信了呢?有!那就是国家对农民、对农村不变的关注和关怀,就是农民一如既往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耕耘幸福,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紧密相依。这种“家国天下”的情怀,成就了我们今天美丽的乡村、美好的生活。
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