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年)》,为我国耕地质量提供了一份“健康体检表”。
《报告》显示,虽然调查范围内的土地环境质量总体良好,但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局部地区土壤有机质下降。“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东北区、闽粤琼区、西北区和青藏区的部分耕地区有机碳显著下降。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是有机碳降低的主要原因。”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南方土壤酸化趋势也很明显。土壤酸化,会增加重金属生物活性,对粮食安全生产和地下水环境形成威胁。酸雨沉降、化肥施用等是促使耕地酸化的主要因素。
据介绍,重金属超标的耕地,多数地区以镉、镍、砷等有毒元素复合污染为特征。在成因上,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更多情况下,自然与人类因素是重叠在一起的。
该负责人介绍,“在人类活动强烈地区,工农业活动是造成土壤重金属快速累积和污染超标的原因,尤其是现今情况下,大气中有毒元素的沉降是极其重要的污染途径。”
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该负责人表示,首先要精确地划定污染边界,在重点污染地区提高调查精度,精确圈定污染的确切范围,使得污染修复工作有的放矢;其次,要查明土壤中重金属来源,有针对性地实行源头控制与治理,尤其是切断人为污染源;再次,要开展风险评价,实行分区、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哪些污染地块需要治理;最后,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确定修复目标值,研制经济实用的修复治理方法技术。
据悉,本次调查仅考虑了52种化学元素、有机碳和pH值指标;在调查范围上,耕地尚未全部覆盖,对其他类型的土地调查覆盖面也不够;在评价程度上,未能全面查清土壤重金属来源和生态风险。目前形成的仍属于战略性的调查成果和概略性的初步认识。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紧紧围绕土地管理的重大迫切需求,加大土地的地球化学调查力度,提高调查精度,扩大调查内容。
(摘自《国土资源报》李响 李风/文 201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