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小平 通讯员 刘杨银
农业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农业稳,则天下安。7月18日,省统计部门公布的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上半年我省农业生产基本稳定,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基本面与全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大局吻合,为浙江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打好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奠定了基础。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饭碗有保障
【半年报】
今年全省春粮播种面积267.35万亩,同比减少26.3万亩,减幅9%;总产58.72万吨,同比减少13.58万吨、减幅18.79%。可喜的是早稻稳中略增,全省种植面积177.7万亩,同比增加2.82万亩,增幅1.61%。得益于夏秋旱粮增加,预计全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仍有望达到1915.4万亩,与上年的1916.8万亩基本持平。
【怎么看】
春粮面积、单产、总产“三减”,是近几年来首次出现的情况。单从数字来看,的确不太好看,但今年的春粮生产有两方面情况特别值得关注:
一是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造成今年春粮生产负增长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天“捣乱”。去冬以来,罕见的低温、寒潮以及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326万亩,成灾87.1万亩,绝收14.7万亩。除粮食外,茶叶、柑橘、枇杷等经济作物也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
二是我省的粮食生产能力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自2010年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以来,全省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76万亩;通过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已建立省级旱粮高产优质示范基地154个。同时,大力推广粮食高产创建和水稻“两壮两高”等先进栽培技术,积极完善水稻保险等保障机制,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抗灾能力、机械化水平都有了大幅提升,这些都有效支撑着多灾之年粮食生产的基本稳定。
在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依托大市场体系保障和优化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始终牢记浙江人的饭碗里要装“浙江粮”,通过政策、资金、科技等途径,保护耕地、提高产量、完善机制,实现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怎么办】
吃饭的事是天大的事,粮食生产始终不能放松。一方面,要紧紧盯住粮食播种面积1900万亩、总产150亿斤的全年目标,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做好夏秋粮生产指导服务,抓好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防控,密切关注高温、台风、洪涝等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尽力将可能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要坚决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完善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措施,把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入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实行最严格保护。同时,在品种、技术等方面加大推广力度,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的科技支撑,保住300亿斤的粮食生产能力。
生态发展 转型升级
——畜牧美丽化
【半年报】
据统计,二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680万头,出栏650万头,同比分别减少21.44%、18.61%;全省家禽存栏8200万羽,同比减少3.23%;禽蛋产量21.90万吨,同比减少8.94%。特色畜牧业发展平稳,上半年全省羊出栏105万只,同比增长4.68%;受鲜奶收购价格下滑影响,奶牛存栏继续减少,上半年鲜奶产量9.64万吨,同比减少4.56%。
【怎么看】
畜牧业曾位居浙江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四分之一强,为浙江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两年来,畜牧业却成了各地农业产值“拖后腿”的主要因素。
畜牧业下滑是主动转型带来的阵痛,对于这个结果,人们心里有准备,行动有举措,过程正在向好。
为保护生态,2012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生猪存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整治,污染环境的养殖场一律关停取缔,到今年上半年,全省生猪养殖量减少37.5%,家禽减少37.9%。虽然总量减少,但整体养殖水平在大幅度提升:场均存栏量从原来的200头左右提高到近700头,涌现了金华“美保龙”、桐乡“华腾”、衢江“宁莲”等一批环境友好、管理规范、科技含量高的规模养殖场,全省畜牧业“治猪业、拓兔羊、稳家禽、扩蜂业、强种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省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上半年畜牧业虽然出现了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母猪存栏“三降”情况,但带来了养殖场主体素质、治污能力、盈利能力“三升”的局面。“当前畜牧业发展可谓是‘形’不好‘势’很好,我们坚持推进的畜牧业转型升级已开始展现效果,预计到年底将能看到更多的利好。”
(上接第1版)
【怎么办】
浙江畜牧业要生存、发展,转型升级是绕不过去的坎,必须坚定方向不动摇、紧盯目标抓推进。下一步,要以筹备好年底的全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大会为契机,全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美丽牧场建设;要继续深化“五查四治两打”和“严查严管严打”行动,推进生猪散养户“一县一策”和规模水禽场“一场一策”整治;加快实施畜牧业区域布局调整优化方案,优化畜禽养殖种类、规模和总量,抓好湖羊、毛兔、蜜蜂等特色畜牧业转型提升,力争今年底建成200个美丽牧场,创建一批整建制推进的美丽畜牧业示范县。
产业融合 多元发展
——农业更精彩
【半年报】
截至上半年,全省已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7个、示范点29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2个、中国美丽田园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7处;全省已建成29条单条年产值超10亿元、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今年4月,农业部、财政部通过竞争立项的方式,确定我省为2016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试点资金1亿元。
【怎么看】
从传统农业到效益农业,再到高效生态农业,对“效益”的强调,使得浙江农业发展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活力。
效益从哪里来?尽管农业的比较效益一直偏低,但并不代表农业的效益就是低的,关键是看从哪里去挖掘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需求层次的提高,农业的生态保护、文化教育、休闲养生等功能不断得到开发,附着的效益开始逐步体现。
提升产业层次,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卖产品更卖风景,被看成是浙江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之一,并已展现出较好的基础和实力。在统计部门公布的半年度经济数据中,飘红的二、三产尤其是三产的成绩里,有农业的一份功劳。
【怎么办】
转变发展方式是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绿色农业强省的题中之义。下阶段的工作,一是要坚定发展方向,围绕建设“两美”浙江和绿色农业强省目标,继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融合发展,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二是要明确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一区一镇”建设,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大力推进清洁化生产,深入推进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三是要补上短板,围绕推进农村确权赋权改革和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尤其是要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