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创业

沈土山:爱上与野鱼“对话”的土专家

  •   近日,66岁的沈土山和几名工人正泡在鱼塘里捕捞一批黄颡鱼苗,准备卖到河北。比起养大鱼,这位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的水产养殖户更爱养小鱼,特别是喜欢把野鱼“驯”得服服帖帖。凭借着自主研发的人工驯化技术,沈土山还拿到过国家级大奖。村里人习惯叫他“土老山”,可土山并不“土”。
      土山喜欢跟着鱼塘安“家”,这一次,他就住在星火村一处鱼塘的工作房里。“今年,我把蒙古红鲌也人工驯化了,前段时间一个金华人买去了3000多公斤鱼苗,这种鱼品相好而且适合垂钓,他就是拿去开钓鱼场的。”土山笑着说,“从我这里买去28元一公斤,他那里客人自己钓还要给他钱,60元一公斤。你说这鱼有市场没?”
      土山是一个市场嗅觉灵敏的农民土专家,经常会根据市场预判,并根据自己摸索的水产品更新周期来推陈出新。不过,饲养野鱼可不是随时随地就能打出的牌,这次饲养蒙古红鲌,土山就用了4年时间。“去了趟安徽,在长江边上跟渔民买回了这种鱼,然后就拿到家里养,一批批孵化,一批批试着用各种饲料喂养,直到它们能成功繁衍并且找到适合的饲料配方。”沈土山笑着说
      爱上了与野鱼“对话”的土山师傅,有着说不完的“野鱼对话史”:太湖里的野生白鱼就是他最早参与饲养的,与省市专家们花了七八年时间。后来的“老虎鱼”——鳡鱼他花了6年多才饲养成功。土山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为了找到野生鳡鱼种鱼,他只身一人远赴安徽铜陵,在长江边等渔船,等了一个通宵。土山一路风尘仆仆变得灰头土脸,其间还有路人错把他当成乞丐,还给他递钱。
      土山一遇到鱼苗的事就会变得很痴迷,不管要走多远要等多久。但土山也不“愣”,别看他祖祖辈辈都是戴草帽的农民,可土山的名字能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找到,都是他与人合写的关于野鱼人工驯化的论文。土山还拿过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这是国家农业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之一,而奖金他全用在饲料改进上了。
      如今,土山自己养了700多亩水面的鱼,其中一半是鱼苗塘,除去已经淘汰的品种,还有10多种“野货”在他这里“家养”。去年,土山光鱼苗就卖了6亿多尾,市场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甚至连鱼苗大省广东都有他的市场份额。
      土山还把水产养殖上的“颠覆感”传递到了四大家鱼身上。虽然青草鲢鳙在养殖餐饮市场上的效益不比当年,但土山量身定制出了迷你版的四大家鱼,用于增殖放流。随着生态护水在全国各地的兴起,不少地方千里迢迢到土山这里买四大家鱼鱼苗放流。去年,光放流类的鱼苗他就卖了150万元,今年最大的一笔放流鱼苗订单就有6000万尾。原本在养殖业已经“失色”的四大家鱼,在土山的塘里又火了一把。
    郑嵇平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