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益新 文/摄
人 物 速 写
李靖靖,男,1984年11月出生,开化县畜牧兽医局技术干部。他一直兢兢业业奋战在一线,为推进全县生猪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以点带面大力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把生猪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真正落到实处。此外,他还参与制定了《开化县生猪整规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工作方案》等,为生猪养殖整规长效管理奠定了基础。
“垃圾随意堆放,这怎么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美丽生态牧场呢?”“这粪污收集池有点浅,猪粪容易满溢,需要整改。”走进开化县士成养殖场,李靖靖立马开始检查养殖场环境卫生、生产管理台账、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等情况,发现问题后一一记录,检查完毕后,他就开始“爬山”。
所谓“爬山”,就是检查养殖场的排泄物生态消纳设施运行情况,因为当地这些设施一般都安装在山上。“每次来养殖场检查都需要检查这些设施的运行情况吗?”记者问。“是啊,这是必检内容之一。”李靖靖告诉记者,开化有60家规模生猪养殖场,每家每月至少要检查一次,每天必须要检查3-4家。“沼液生态消纳的设施主要由沼液贮存池、沼液泵、液位仪、流量计、智能电表、视频监控、用肥调节池、消纳管网等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容易使沼液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实现不了排泄物‘零排放’和生态消纳。”李靖靖说。
“李靖靖做事很认真,每次来养殖场,每个角落都要检查,像《沼液生态消纳情况》《干粪收集情况》等10余本台账他都要一一查看,发现问题会要求我们立即整改。”开化县士成养殖场负责人张士成说,虽然有时会觉得麻烦,但是养殖场的环境卫生、生产防疫和污染治理做到位了,对他们来说赚钱赚得也安稳了。
“一般人每天走一万步就已经很累了,李靖靖在我的计步软件上几乎天天两万步以上,都是第一名。”一同前来检查养殖场的开化县畜牧局办公室主任朱欢欢告诉记者,用肥调节池一般都建在山顶,上下一次少说也要一小时,尤其是夏天,每次检查回来都是一身汗,李靖靖是湿了干,干了湿,每天重复好几次。
“现在的工作还算是走入正轨了,今年5月刚开始开展‘生猪养殖整规集中整治攻坚工作’才是对我们的考验。”李靖靖说,那段时间的工作可以说是“白+黑”“5+2”,白天奔赴一线现场指导污染治理,晚上梳理相关材料并对攻坚存在问题进行剖析。“生猪养殖整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形势严峻,一点也不能放松,连家里孩子生病都顾不上。”李靖靖说,其间,他7个月大的女儿连续高烧3天,他和同在畜牧战线工作的妻子无暇顾及,只能拜托他母亲一人照顾。
据开化县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整规期间,通过排查发现沼液生态消纳存在较大隐患,李靖靖积极向种植专家和农村能源专家寻求帮助,引导生猪养殖主体主动与种植业主体密切对接,并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大力推广“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切实落实养殖粪污配套的生态消纳地,把生猪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排除沼液利用不当造成二次污染的隐患。
李靖靖(左二)在检查开化县士成养殖场的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