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民现代化

  □瞿长福
  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关键因素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壮大。调查显示,这些年,我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无论在农户带动能力还是自身素质提升方面都取得明显进展,为打赢打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不可否认,在过去长期的农业生产经营中,我们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存在重物轻人的现象。主要表现就是只注重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的数量指标增长,不看或少看这些产品是如何生产出来的。这种粗放式生产的结果,导致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新老问题。
  当前,我国国情农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发展观念、方式,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等方面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刻变革。
  这一深刻变革,首先的和根本的要求就是人的思维观念和方法能力的变革与提升,就是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队伍的大量普遍出现。没有大批具有现代农业思维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人才队伍的出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也难以真正补齐跟上。
  这是因为,新形势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三农”领域的新老问题,既涉及结构、也涉及机制,既涉及方法、也涉及路径,既涉及当前解困、也涉及长远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技术、新追求,对农业新业态、新产品的接受能力较强,只有他们成长壮大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业现代化“短腿”问题。
  从国情农情来看,“新农民”与传统农民将长期共存,但“新农民”将进一步成长壮大,不断影响带动传统农民,共同构筑起我国现代农业的经营队伍。这就需要全社会不断提高和加强对“新农民”的支持、扶持与鼓励,切实解决“新农民”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烦恼,使“新农民”真正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厚人才基础。 来源:《经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