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媒体曝光了一些制假售假案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打击制假售假,引起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的思考。他说:“制假售假不仅破坏交易公平和诚实信用,还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安定,因此,对制假售假行为应加重刑罚处罚。”
目前,制假售假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制假售假行为通常受巨大经济利益驱动,只有严格执法才能加以遏制,但现有法律规定的处罚标准未能得到严格实施,导致制假售假行为的违法成本不高。同时,对于制假售假行为的处理,各地‘以罚代刑’的现象仍然严重。”朱征夫说。
对此,朱征夫建议,一方面要鼓励各地制定地方法规,强化行政执法手段,建立质检、公安、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刑法中规定的对各种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量刑标准,以及侵犯知识产权罪的量刑标准,对制假售假达到法定数额者严惩不贷,对侵犯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的犯罪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朱征夫认为,打击制假售假不仅要加大执法的经费投入,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更需要发动全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