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锦耀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支撑。
农村产业融合是产业之间的有机交融,不是简单结合,不是农业产业化的简单“翻版”。其特征是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催生出新的业态和模式 (如设施农业中有工业,农产品加工体验中有服务业,休闲农业中有旅游业等),重点是构建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关键点是融合之后产生的利润比单纯每个产业之和要大,核心是要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
因此,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一是多业态打造,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引领,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范围扩大和就业增收渠道增加。推进产业链相加,通过加工和休闲旅游带动,让农业接二连三。推进价值链相乘,实现倍增效益。
二是多要素发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要大力支持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依靠资金、技术、管理、设施、装备等多种要素协同发力,切实破解一些地方存在的农户松散、土地零散、资金闲散、市场分散等现象和问题。
三是多主体培育,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要支持能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先建后补”、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户联建原料基地和营销设施,支持休闲农业聚集村合作组织等与农户联建公共服务设施。
四是多利益联结,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体系。积极打造产城(镇)融合型、农业内部循环型、农业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种功能拓展型、新业态向农业渗透型、园区前延后展型等多种类型;发展合作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探索各种融合模式,让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
五是多措施并举,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工作体系。切实加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指导、政策创设和落实、科技创新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示范创建等工作。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支持粮食主产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区、“老少边穷”地区、加工业优势区开展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要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主要依托,与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创建一批体现“三化一体”(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和“三区互动”(农区、园区、城区互动)特点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