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我国将培育2000万新型职业农民

新农、老农、知农,一个都不能少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农业部日前印发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要发展到2000万人。
  破解“谁来种地”问题
  在北京某小区当电工的戴师傅来北京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了。“尽管比较辛苦,但挣钱机会多,比在家种地强。”戴师傅坦言,河南老家还有几亩地,但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回去种了。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并成为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16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82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69亿人,农村“空心化”现象十分普遍。
  在中央反复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地抓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并且里面主要装的是中国粮”的背景下,庄稼终究还是要有人来种,而且要种得好、种得精。
  这就需要依靠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职业化是农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表示,“再过10到20年,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着力培育“三类农民”
  吸引“新农”、提升“老农”、储备“知农”是我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手段。
  当前,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加入职业农民队伍,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正成为创业创新的沃土,工商资本的进入,“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业态催生一批新农人,一批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以及农业电商、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新产业,有力促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
  通过教育培训,一批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获得提升,正在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骨干。他们积极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开展标准化、专业化生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
  此外,一批高学历、有情怀的“知农”在职业培育中加速成长,成为农业后继者,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教育内容与方式,立足未来农业发展培育后备人才,确保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打造“一主多元”培育体系
  对于人口众多、农民众多的中国而言,多少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可以满足我国农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据农业部测算,1亿人左右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比较符合中国国情。这1亿人中,包括生产经营型3000万人,专业技能型6000万人,社会服务型1000万人。
  据了解,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着力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学院、科研推广机构、企业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建议,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参与培训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农民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支持各地整合资源办好农民学院,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农民“田间学校”,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学习、教学观摩、实习实践和创业孵化场所。
  (摘自《经济日报》 常理/文2017年4月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