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抗药性问题成杀虫剂行业攻关重点

  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害虫发生规律愈加复杂多变、新品种开发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些情况,如何科学合理地推广和应用杀虫剂,助力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近日,在第二届杀虫剂发展与推广应用交流会上,多位业内专家就这一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研员王建强在会上介绍说,2011年以来,杀虫剂年均使用量(折百量)为12.6万吨左右,比1991年-2010年下降了13%,占全部农药的比重为41.76%。而从防控的总面积来看,2010年以来比上个10年增加了10%左右,防控面积有所增加,而杀虫剂的使用量却在下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杀虫剂呈现品种结构优化、研发生产使用水平提高的趋势,也说明了我国正在加快使用量大、防效差等老旧农药品种的淘汰步伐。“杀虫剂的发展,除了研发新成分外,很大部分工作都会围绕抗药性问题开展。对于有抗药性的害虫,不断寻找解决抗药性的对策方案,将是杀虫剂开发的主要方向之一。”全国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永平介绍说,害虫的发生规律往往呈现周期现象,一般一个新药剂在使用8-10年以后抗药性问题就会出现,双酰胺类杀虫剂、吡蚜酮等使用的时间已经接近10年,抗药性也逐步显现,水稻害虫的发生也可能会因为抗药性问题而加重。
  李永平指出,当前,江西、浙江、湖南二化螟抗药性严重,苹果树的害虫中黄蚜抗药性比较严重,梨小食心虫在安徽砀山等地抗药性严重,桃蚜在陕西等部分地区对吡虫啉的抗药性严重,柑橘上红蜘蛛对杀螨剂的抗药性严重,蔬菜上小菜蛾的抗药性严重,粉虱的抗药性也比较严重。“杀虫药剂发展面临害虫抗药性的严重挑战,抗性发展速度超过了新药剂开发速度。抗药性导致了作物药害、安全间隔期失去意义等多方面的风险增加。”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高希武从化学防治角度给出了抗药性治理建议——在同一作物生态系统中,增加化学防治药剂品种的多样性;掌握合适的施药时期适期施药;通过轮换用药、混合用药等技术充分发挥多分子靶标原理治理抗药性;加强抗药性的监测,实时停用、淘汰不能或难于恢复靶标敏感度的农药品种,同时加强替代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据中国网 王腾飞/文 2017年3月30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