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垃圾变宝,办法还可以再多些

  □谭敏
  日前,记者从广州市白云区获悉,位于江高镇南贤路的白云区废旧家具资源处理中心自运行以来,每月大约能处理500车次废旧家具。该中心还配备了一支30多人的专业拆解队伍,对废弃家具进行拆解,废木、废海绵、废弹簧等90%以上的可回收物可分离出来,用作生物质能发电、生产保温材料等。
  如今,垃圾围城已是全球性的难题。对生活垃圾进行源头分拣,循环利用,是目前世界上通用的成本最为低廉而且安全卫生的处理方法。有专家预测,如果送进填埋场的垃圾能减少一半,那么设计使用20年的垃圾填埋场可延长一倍的寿命,仅这一项,就可为很多城市节约上亿元建设资金和修建填埋场占用的大片土地。
  自2014年起,广州鼓励企业参与低值可回收物处理,由此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处理体系。“能卖拿去卖”,是一个让企业和市民都相对有积极性的回收方式。除了把纸箱、塑料瓶等低值可回收物卖给废品收购者外,在循环再利用上,我们的办法还可以更多些。尤其是对于大型的旧家具、玩具、书籍这些明显具有较高使用价值的物品,能否建立一些免费交换使用平台,方便有需要的人继续使用。现在,赶集网、闲鱼等已开始打造二手商品交易平台,除了商业行为之外,在一些社区活动活跃的小区,也有一些周末跳蚤市场,交换孩子们的玩具和文具。还有的公益组织,将旧书等送到贫困地区。
  垃圾减量是一件与每个人息息相关,需要公众共同参与才可能做好的事,要鼓励更多人、更多机构主动参与进来,需要公共政策制定者充分运用利益杠杆、社会参与、行政监督和立法强制等多种手段,多想办法。变垃圾为宝,只要有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