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银耳成为不少人餐桌上的选择。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消费提示指出,对于食用鲜银耳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引起重视。
银耳,俗称白木耳,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真菌。银耳的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多糖、脂肪、氨基酸、维生素D、矿物质及膳食纤维等。银耳是我国的特产,野生银耳数量稀少。
然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指出,食用鲜银耳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应引起重视。我国山东省东平县在1984年曾因食用变质鲜银耳引发过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为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了培植中的鲜银耳,产生大量米酵菌酸毒素,导致鲜银耳腐烂变质。
因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在消费提示中指出,首先要正确选购银耳。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银耳一般呈菊花状或鸡冠状,由10余片薄而多皱褶的菌片组成。鲜银耳纯白至乳白色,半透明,富有弹性;干银耳质硬而脆,呈米黄或金黄色。如干银耳色泽过白,则可能是用硫磺违规熏制。
其次,要合理加工。干银耳经水泡发后,一般朵形完整、菌片呈白色或微黄,弹性好,无异味。如发现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不成形、发粘、无弹性,有异味时,应丢弃,不能食用。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去除银耳基底部发生褐变的部分。银耳宜充分加热煮透。
再次,远离“鲜”银耳,预防变质鲜银耳中毒。栽培银耳的农户,务必及时丢弃已变质的鲜银耳,切记不要自家炒食、凉拌鲜银耳,更不要将变质鲜银耳馈赠亲朋好友。发生呕吐、腹痛,甚至出现黄疸、血尿及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的疑似中毒人群,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及时就医。将剩余食物封存,送当地卫生专业技术机构检验。
曾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