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眷
规模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农户数量多、土地户均规模小,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无法回避的现实。实现适度规模化,除了通过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外,通过服务规模扩张形成规模效应,也是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但与不同规模经营主体的需求相比,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还存在不少亟待补齐的短板。
服务有缺位。从产业链条看,无论是分散的小农户还是新型经营主体,对于产前的市场预警、产后的烘干晾晒、初加工以及销售等服务需求都很迫切,但就目前生产性服务供应而言,在产中阶段还相对充分,产前和产后环节则相对滞后。从作物品种看,如果说粮棉油大宗农产品、大片作物的耕种收等社会化服务还相对完备的话,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等则较为欠缺。从地域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社会化服务相对发达,而中西部的丘陵地区、山区则较落后,在有些地方这些服务还基本是空白。
服务有错位。目前,即便是社会化服务供应较为充分的产中环节,服务内容也主要是侧重于机耕、机收等,对于只耕种“一亩三分地”的普通散户而言,由于节支增收的直接效益有限,他们额外付费购买这些服务的意愿不高;可对于很多已形成一定经营规模的新型主体而言,这些服务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而他们需求迫切的土壤墒情、虫情监测等服务,则受供应主体技术装备和能力所限,很难得到满足。
解决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加紧培育服务主体。目前,基层公益性农技服务队伍普遍存在人员老化、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而经营性服务机构,由于竞争压力大、市场空间小、盈利能力弱等原因,不少只能艰难度日,很难保证服务质量。建设高效可靠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有所作为。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引导,培育多元化的服务组织,从全生产链条着手,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对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的需求。
其次,要提高服务供给的针对性。一方面,着力拓展普惠性社会化服务范围,重点向分散农户提供公益性免费产品,引导他们接受绿色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现代农业理念;另一方面,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核定服务成本予以补贴等方式,由多元化的服务组织向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他们急需的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营销、物流及金融、保险等服务。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如此服务才能更加精准。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