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仅靠高薪无法破解“招工难”

  作者余明辉在《经济日报》撰文说,每年春节过后,“招工难”都是社会关注热点之一。造成企业“招工难”的因素很多,有用工企业的因素,如就业环境、薪金设计、职业成长等缺乏竞争力、吸引力;也有地方的整体性因素,如地方整体就业环境还不够优化,城市宜居度没有明显优势等。
  近些年,不少地方政府、用工企业为应对“招工难”,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提高工资水平、为劳动者报销往返车费等。但综合来看,这些措施很多时候是临时性的,缺乏长效解决机制。因此,要真正破解“招工难”,必须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临时抱佛脚”,在用工出现较大缺口时才加以解决。
  用人单位要想招到人、留住人,提供高薪只是第一步,是维持员工体面生活的基本条件,但不能就此止步。首先,用人单位需加强对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打通普通职工的职场上升渠道,拓宽他们的职场上升空间,使员工看到希望和发展前景。其次,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管理要采取人性化方式,除了依法保障员工的“五险一金”、节假日休息时间等合法权益之外,还需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习惯,提供满足他们多层次需求的生活条件,让他们的工作环境更安全、工作氛围更轻松。
简单用城市化来看城乡变迁是不够的
  作者王鹏在《北京日报》撰文说,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守英指出,中国的结构转型可分为“乡土中国”“城乡中国”和“城市中国”三个阶段,其中又以“城乡中国”最为关键,建议用“城乡中国”取代“城市化”理念。
  第一,城市化是对城乡转型的误读。把城市化理解成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的结果是城市不断扩大,乡村最后消亡,所有的要素向城市积聚。这种对城市化的理解跟真实的城乡转型是不一致的。城乡转型应是:在城市和乡村之间要素的平等配置;城市跟乡村共生共荣,尽管乡村GDP份额很低,但乡村功能是城市不能替代的;城市跟乡村之间的分工实现专业化和互补。这样去理解城乡转型,就不是一个通常理解的城市化。另外,城市化是一个要素单向流动的过程,简单用“城市化”来看城市与乡村的这场变迁是不够的。
  第二,当前公共政策有所偏差。当前金融资源、生产要素、财政配置都向城市流动,最后导致城乡之间差距更大。这恰恰是对城市化错误理解的结果,最终导致乡村和城市之间发展的更加不平等。
  第三,城乡中国不同于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城乡分割。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是由于制度性障碍,使城市高度繁荣,使乡村落后。而城乡中国指的是要消除目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障碍,真正打通城和乡,形成城和乡之间平等发展的格局。
  第四,提出城乡中国概念的目的是要制定基于城乡中国的发展战略,使整个中国下一轮发展既不只是为城市,也不只是为农村,应该是这两个空间平等发展,两种资源不断融合,形成城乡融合、城乡平等发展的局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