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记本、一幅老照片、一张工资条……这些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构成了一份份珍贵的家庭档案,浓缩成了时代变迁的微观样本史料。
走进诸暨江藻镇江藻村鲍利军家,就像走进一个微型档案馆,22本家庭档案,一家人68年所经历的岁月都浓缩在其中。用鲍利军自己的话来说,这不仅是他们一个家的历史,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
鲍利军1939年出生,1960年8月参加工作。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当年诸暨县电影公司的电影放映员。1982年,放了23年电影的鲍利军调到姚江区文化站工作。1999年,鲍利军从江藻镇政府退休后,先后整理出了1000多张照片,编撰20多万字的个人家庭档案,组建起一个小型的家庭档案馆。
在鲍利军家的一个橱柜里,排列着装订整齐的22本家庭档案,内容包括全家人的学历、旅游、族谱、土地、房产、证件、山林等。“档案资料的时间跨度从1950年起到2017年止,整整68个年头。”鲍利军说,他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参加工作以后,就有意识地收集这些资料,当初就是想把家里的支出情况、重要事件记录下来,方便日后查阅、比较、回忆。
“家庭档案”每一本的封面上都写着这本档案所收集的内容,书脊上写着编号。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和全家福,一份份褪色的纸张,无声地讲述着鲍利军一家60多年所经历的岁月。
鲍利军随手拿出第七本家庭档案,里面记载了鲍利军一家人从1960年至2017年之间,出外旅游的所有资料,包括车票、旅店住宿凭证、公园门票、轮渡船票等等。鲍利军说,从1960年起,他和家人先后到过北京、上海、厦门等50多个城市,近几年还去了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旅游。“从国内旅游到出境出国旅游,其中的变化还蛮大的。”鲍利军说,档案里面有全家人总共97次外出旅游的完整记录。
鲍利军拿出一张自制表格,他说工资的变化从这张表格里基本上可以看出来,“1960年我的工资只有20元,1978年47元,1985年不过80元,现在我拿几千元的退休工资,一年一年往上涨。”鲍利军笑着说。
在这套自编的档案中,让鲍利军老人最感到欣慰和幸福的事情,就是它们记录了一家四代人的成长史。
在第一本家庭档案里,详细收集记载了鲍利军的父母、外公外婆和三姐妹的出生年月、结婚日期以及子孙成长信息。鲍利军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育有一个儿子,小儿子育有两个女儿。孙子鲍峰,孙女鲍琳、鲍悦从幼儿园开始到读完大学参加工作,每个学期的成绩单、各种奖励和毕业证、结婚证,都在家庭档案里有清晰的记录。
这几年来,鲍利军还利用自己编撰档案的专长,先后参加了《江藻钱氏宗谱》《汪王村大记事》和《银江村文化礼堂大事记》等三本书的编撰工作,为当地历史文化收集整理发挥余热,做出了贡献。“只要身体吃得消,我还是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鲍利军说,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他还是想把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 孙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