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澳洲淡水龙虾有望产业化养殖

  □本报记者 唐豪
  本报讯 近日,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邀请专家对红螯螯虾养殖试验结果进行现场验收。得出结论为,3组不同养殖模式均可进行示范推广。这标志着这种名贵虾类即将进入产业化养殖阶段,给广大吃货带来更多口福。
  红螯螯虾是澳洲淡水龙虾的一种,具有食性杂、病害少、生长快、规格大、可食比例高、胆固醇含量低等特点,且可长途活体运输销售,符合当下国内网络销售及对高端虾类产品的消费需求。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上世纪90年代引进该虾,成功突破了室内人工育苗技术瓶颈,并在浙江、江苏、广东、福建、海南等地进行了小规模推广养殖。但由于养殖周期短、苗种养殖成活率低、产量不稳定等问题,制约了产业化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同时考虑淡季小龙虾养殖设施闲置及与红螯螯虾上市节点的错位互补,该所分别展开3组不同模式的养殖试验。其中,小棚标粗池塘养殖试验的红螯螯虾,经过192天的养殖,养成虾规格为72.81克/只,亩产达200公斤以上;而繁养一体化池塘养殖模式,直接投放抱卵虾,150天后,苗种规格为36.25克/只,亩产达100公斤以上;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了小龙虾养殖淡季的闲置环沟,虽然放养时间已在7月底,但100天后仍达到了25.93克/只,亩产100公斤以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