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紫 文/摄
这个邻里中心,为“3+X”社区惠民综合体,以一“厅”迎客、一“岗”受理、一“坊”议事,探索权责明晰、依法共治、服务完善的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邻里中心不只是办事机构,它彻底融入了大家的生活。”5月30日,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馒头山社区讲解员热情接待了记者的探访。
据了解,邻里中心曾经是杭城最大的群租房集聚区。由仓库改建的简陋出租屋,狭小的空间里最多时住着160户300多人,被认为是杭城旧社区的代名词。短短几年后,面貌大变。如今,社区居民可以在这里办事、买菜、会客、托儿、看病、养老、娱乐……享受到一站式生活体验。
走进邻里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根据家庭客厅形式设计布置的“迎客厅”。为了让居民享受到公共空间的便利,腾出了社区“两委”的办公场地。只要是社区居民,都可以在这里迎客、会客。这里也是社区居民了解社区事务,享受社会专业服务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窗口。
邻里中心的“百通岗”,有两位全能型社工,一站式受理居民的各项办事需求。“居民的诉求由他们接收,当场处理,处理不了的,转交给楼上的专职人员继续跟进。”讲解员说,这样一来,社区的其他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走访居民,使“居民跑”转变为“社区跑”。
中心还设有“商议坊”,以社区党委为指导,由居委会代表、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社区发展协会,在此开展协商活动,决策社区的重大服务事项。民间调解员、社区律师也会定期到这儿,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
在邻里中心,记者看到了独特的社会组织创客空间。“社会组织来此为居民提供服务,可以免费使用场地、设备,享受到政策优惠。”讲解员说,这样的形式拓宽了社区的服务辐射面,让社会服务精准度更高。至目前,街道自主孵化成熟的社会组织有200多家,吸引了创客资金180多万元。
更令人称道的是,邻里中心还充分利用空间,引进了“X项配套”,服务居民。主要的有:农贸市场,采用五星级管理,保障居民舌尖安全,同时设有老年食堂,老年人和特殊群体人员可享用优惠的餐饮;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急病实时视频会诊、康复回基层的医养护模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康复理疗及日间托管照料等服务;乐活家园、文化礼堂,供居民们进行舞蹈排练、手工剪纸、书法绘画、下棋打牌、幼儿托管……“各个年龄层的居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所需要的生活服务。”讲解员说道。据了解,南星街道将总结推广邻里中心的成功经验,整合党委、居委会、公共服务站的功能,简化社区事务流程,激发社会组织、社工队伍的潜力,根据各个社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社区服务。
《南方农村报》采访调研组在参观邻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