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明代杰出医学家。他出生于医药官僚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3岁便进京拜名师金英为师,专心从事临床诊疗,著书立说,包括《类经》32卷、《质疑录》45卷、《景岳全书》65卷,计300余万言。他以精湛的临床知识和丰富的学术思想,为传统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养生之道方面,他在深入研究《内经》相关内容和论述的基础之上,又广泛吸收借鉴儒、佛、道等各家思想与言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观点。
倡温补
他的以温补为主的思想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进步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他说:“人生之阳就是天之红日,不可受损,人之虚弱多病,十之八九为阴虚之症,故补阳时,需辅以补阴之品,方可达到阴阳平衡,血气调合之功。”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和创始者,基于“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的观念,在临床和养生上,总是大力倡导和坚持温补原则,形体为主,注重精血。在药物上尤其擅用熟地黄,为此人们称其为“张熟地”。
护元气
作为生命之本的元气,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先天遗传和禀赋,足则寿,亏则夭。他认为“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后天培养者,寿者更寿,后天斫削者,夭者更夭”。意思是对那些先天禀赋好又善于保养者而言,将会寿上加寿。而对那些先天不足,却又逆道而行者来说,就只有加速夭亡了。
由此看来,在寿命方面,人们似乎显得有些被动。但一方面,他又指出:“若以人之作用而言,则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通过这样的论述,在人们追求长寿的过程中,张景岳又极力强调后天人为因素的重要性,从而总结得出了“后天之养,其为在人”的结论。
宜四季
他把影响人寿命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即“天刑”“地杀”“人祸”。就是指大自然寒暑易节的天气冷暖变化,典型的莫过于春日多风,夏天燥热,秋季湿凉,冬日寒冷。要求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的是养生要因时制宜。同时,饮食又是一个伴其终身的大事,合理的饮食习惯,能让人摄取养分,增强体质,而相反,病从口入,饮食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诱因,张景岳很有见解地提倡四慎养生法:即“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可以保脾胃”。
防早衰
张景岳认为人到中年,是人体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鲜明地提出:“中年修复,再振元气”的指导思想。他认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这种强调中年加强调养求复兴的思想,对防止早衰、预防老年性疾病具有积极性作用。现代医学证明,人体衰老大多起始于中年时期,即生长发育达到成熟期之后,提醒我们不能等退休之后、等老了之后再养生,为时晚矣。
马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