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消费

临期食品也要明白消费

  市场价169元一箱的进口矿泉水,99元能买2箱;东南亚产白咖啡,30元3盒;来自欧洲的面包干,9.9元一箱……近两年来,临期食品成了一些商家的新“财路”,有的商家甚至直接让剩余的保质期限成为商品价值的折算依据。
  临期食品不是过期食品,而是保质期限临近,商家为了避免临期食品变成过期食品,通过低价促销的商品。而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临期食品也较为划算,这些临期食品并没有过期,还在保质期内,质量并没问题,现在价格比原价低了不少,这让临期食品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因为流通效率低下而造成的食品损耗价值多达上千亿元。对临期食品打折出售,能让消费者与商家实现共赢,也是商品市场渐趋成熟的一种表现,是市场在发挥“自我调节能力”。
  但目前的临期食品市场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商家并不标明商品的原价、折扣信息,一些商家打出打折的广告,实则并没有为消费者优惠多少。背后原因在于信息不透明,消费者的知情权没能得到相应保障。
  将每年价值上亿元的临期食品变成热销商品,对于商家与消费者来说,是互惠互利的好事,也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但商家销售临期食品,要给消费者实打实的优惠,不能侵犯消费者权益,要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监管,避免商家从临期食品这门“大生意”中坑骗消费者。 戴先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