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品牌

庙下米酒:酒香不怕地偏远

  “灵山豆腐庙下酒”,说起龙游的美食,不少朋友会这样说。因为庙下米酒很有名,附近十里八乡的乡亲都愿意用它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庙下村地处龙游县南部山区,位于浙西大竹海的腹心之地,近日,笔者来到庙下村,一探“庙下米酒”的真味。
家家都有“做酒师”
  庙下村,是庙下乡政府所在地。车子还没到庙下乡政府,就能看到路边竖立着一块酒坛形状的广告。以酒迎客,果然是米酒之乡。
  庙下村家家户户都有酿制米酒的习惯,男人女人都是“做酒师傅”。走进村子,虽然街上的人很少,但从一些敞开的农家大门里,会飘出一阵阵淡淡的酒香。
  在一家小卖部,一位大妈把三壶米酒放在了店门口。“这酒前面饭店的客人预订了,正准备送去。”她爽朗地告诉笔者。
  大妈名叫徐卸兰,今年已经72岁了,经营着一家店名叫“徐记米酒”的小店铺。“小店开了十年左右,不过我做酒有50多年了。”她介绍说,她的做酒手艺算是无师自通。“以前,做酒是全家人都会参与的活计,碾米、搬运等重体力活父亲干,兄弟姐妹帮着母亲洗洗涮涮,把握着火候。”徐大妈说,“我负责烧火,通常在大家忙得团团转正开心时,糯米饭的香气就蒸出来了。”
  因为从小就看着母亲做酒,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看,一年一年地跟着,一边帮忙干活,一边记着要领,耳濡目染就学会了。“我家兄弟姐妹有11个,人人都会做酒。”徐大妈说。
“十月十”做过年酒
“庙下米酒”也称“过年酒”,主要有糯米酒、红曲酒、包饭酒、酒沤酒和陈酿酒等,通常都是在农历十月初十前后开始酿制。村民们最喜欢做的,就是糯米酒。
  每天上午8点左右,村民开始淘洗浸好的一缸糯米,一直洗到水清为止。接着开始蒸,蒸熟之后,用冷水淋凉,再搅拌酒药,舀入缸中压实,并在中间掏出一个直至缸底的圆孔,盖上盖子,最后用稻草或被子盖好保温。静静地等待七八天之后,一缸清如碧水、香气扑鼻的上好糯米酒“诞生”了。
  要制成上好的米酒,有十几道工序,不仅要用心,还要好的材料。“米酒要做得好,除了米以及酒药,最重要的就是水。”徐卸兰说。
  在庙下村的旁边有一座后北山,村民们认为,只有用这座山上的山泉水才能酿得好酒。那里的山泉水,用竹子做的水管从山中引下,清洌可鉴,捧起来一尝有几分甘甜。“每次做酒,我都会让我家老头子挑着两个大水桶,走路去后北山上取山泉水。”徐卸兰说,好的米酒让人喝后不会觉得口干,还能感觉到微甜,酒药就是解决口干的问题,水就是增加米酒的那一丝甘甜。
  对做酒用的糯米,徐卸兰也很挑剔。她曾经试过用5种糯米同时制酒,从中挑选出最优质的糯米来做酒。“优质的糯米做成的酒清澈澄明,品相也格外好。”她解释道。
  正是因为对水和材料的挑剔,才让庙下米酒在远近乡村颇有些名气。
庙下米酒香飘远方
“酒香不怕巷子深”,虽然庙下村的地理位置有点偏,但现在庙下米酒正走出山村,香飘远方的餐桌。“现在,庙下米酒还是蛮紧俏的。”庙下村村支书蓝岳福说,除了龙游本地人经常光顾庙下村采购庙下米酒,还有不少杭州、上海来的游客也很喜欢,纷纷买回去喝,或者当礼物送人。“庙下米酒十里香,真不是说说的。”
  除了徐卸兰的徐记米酒,目前庙下村还有十几户人家对外售卖“庙下米酒”。他们有自己的秘方,米酒的口感各不相同,但价格都是统一售价10元/公斤。
  庙下米酒酒好,做出的发糕也很有特色。因为龙游有做发糕的传统,做发糕很重要的一个原料就是酒糟。而高品质的庙下米酒酒糟,也提升了发糕的质量和味道。目前,庙下村村民做出的发糕,成为“抢手货”,让村民多了一条增收途径。 郑理致 王麒诚 文/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