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加工区与生活区相隔离,设置专门的更衣和物流通道,工人戴着口罩、手套规范地调试设备……日前,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安昌古镇的安昌阿杨香肠店迎来了它的“准生证”——安昌腊肠生产登记证。
这家作坊虽然不大,但经过规范化设计,作坊内功能区都有了明确划分。“有了这张证,我们就能理直气壮地出售自己的产品。”作坊负责人孙兴娟指着店门口新挂的登记证笑着说,“安昌腊肠香飘海内外,有了生产登记证,游客就可以更加放心地购买了。”
每到冬令时节,安昌腊肠挂满当地民居廊沿窗前、沿街廊下,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菜品,意味着“长久团圆”。2010年,安昌腊肠制作技艺被列入绍兴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柯桥区酱醉制品行业协会在安昌成立,同步发布安昌香肠制作标准。
“目前,安昌腊肠行业市场主体多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个体零售经营为主,低小散现象普遍。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传统美食,引导小作坊规范提升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途径。”柯桥区酱醉制品行业协会秘书长滕军康表示,安昌腊肠声名远扬,更要严把产品质量关,珍惜这块“金字招牌”。
为了扶持安昌腊肠小作坊规范化经营,当地市场监管部门筛选小作坊培育名单,从加工场所改造、设备升级更新、软件台账制度建立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不定期验收,推动品牌价值个性化提升,着力打造地域食品作坊小而美、小而精、小而特的供给业态。
如今,越来越多的安昌腊肠小作坊正通过提升加工环境,完善设施设备,将小作坊的生产规范化、标准化。同时,有关部门还不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及技术专家开展指导培训,开展职业技能比武等活动,让“老底子”绽放“新味道”,吹响安昌腊肠练内功、树品牌的号角。
据了解,今年以来,安昌街道内已有24家腊肠小作坊领取登记证,1家小作坊提升为食品生产企业,并在去年创建3家省级名特优作坊的基础上,今年再继续争创4家。届时,经过改造提升成功“领证”的小作坊将超过50家。 郦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