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屐痕留处缪士毅\文
在永嘉县楠溪江畔碧莲镇,有一个因“缸”而得名、因“缸”扬名的缸窑村。如今,缸窑村凭借独特的缸文化,正成为网红打卡地。
车子从大若岩景区往北而行十来分钟,看到路旁有三个并排的大缸,上面分别写着“缸”“窑”“村”。在一堵镶着“初酝一缸开,新知万里来”十个字的砖砌墙体中,分五层摆放数十个缸具,而从墙体高处的两排缸中各有清水“倒”出,宛若小小瀑布,平添几分意趣。
我来到设在村里的缸文化展览馆。徜徉馆内,仿佛穿越了时空,可追溯缸窑村的缸文化形成发展,分享缸文化的魅力。置身馆内,从一个又一个展板中,得知当地制作缸具的系列工序,比如,可领略坯料的选土、捣土工序;观看制坯采用的轮制、手制操作手法;察看缸具成型后的晾晒修坯、刻纹工艺;观察缸坯内外的施粙、经过施粙的缸坯装进窑内的环节;观望缸坯在窑中进行烧窑、缸成品出窑的细节。面对此情此景,不禁深深感到制缸人的勤劳辛苦,更感悟到制缸人的匠心。
步出窑文化博物馆,沿着公路前往附近的缸市场,沿路经常有缸元素点缀的园林小品映入眼帘,有三步不离缸之感觉。随行的朋友说,如今当地的黄泥土已难以满足制缸需要,为了转型发展,在不断挖掘当地悠久的缸文化,打好缸文化品牌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在村里开设缸市场,将外地生产的缸具制品汇集到村里,拓展市场效应。这不,缸市场内这些大大小小的缸外观颜色也各有千秋,有的为紫红色,有的为浅黄色,有的为淡绿色,有的为黑棕色,等等;缸的类型种类众多,有菜缸,酒缸,花缸,水缸,等等,给人以独具情趣的视角冲击。
告别缸窑村时,我们不禁哼起了《缸窑村村歌》:“缸窑人,缸窑人,祖先传承卖缸经……”愿那美妙的歌词给缸窑村带来更为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