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过去这一年,诸暨市马剑镇种养大户徐江德闻得最多的是稻香,听得最多是蛙声。如今,蛙去冬眠了,而这些听着蛙声长大的稻米,身价翻了一番。
去年,徐江德首次尝试“稻-蛙(鳅)共生”生态种养模式。该种养模式利用黑斑蛙吃虫、除草达到防治水稻虫害、草害的目的。而泥鳅消化黑斑蛙排泄物、疏松土壤达到净化水质、提升地力的效果。
今年,徐江德种植的60多亩水稻田共收获1.5万余公斤稻谷,平均亩产250公斤左右,预计共可产大米1万多公斤。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这些稻米身价不菲。“每公斤10元,现在已经卖了2000多公斤,这些天每天都接到不少客户的订购电话。”
相比稻米的收入,黑斑蛙和泥鳅的收益更为可观。“今年黑斑蛙蛙苗被大水冲走了很多,产量只有每亩350公斤左右。如果正常的话应该有750公斤,至少也能有600公斤。”徐江德说,黑斑蛙按照每公斤60元的价格销售,目前60多亩黑斑蛙已销售一半左右,已实现销售收入60多万元。10月份天气转凉后,徐江德就开始捕捉泥鳅,每亩产量约50公斤,每公斤可卖90至100元。“综合算下来,每亩收益可超3万元,比传统种养模式高出不少。”徐江德说。
陈建豪 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