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眼”就是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种植管理、加工和销售。
前些年,开化县有个村种植李子的农户很多,但市场行情不好,价格便宜,一些种植户纷纷砍李树改种其它果树。但也有一部分农户看准市场发展趋势,精心管理,力求高产,待市场好转时,李子成了俏销货,效益大增。另一件事同样发生在开化县某村,有一年,蚕茧市场行情很好,村民普遍种桑养茧。结果好景不长,两年后蚕茧价格大跌,村民们纷纷砍掉桑树,种上其他农作物,收入甚微。而近年来蚕茧价格上涨,村民对毁桑后悔莫及。
同样面向市场搞种养,效果为何不一样?关键是种养者有没有“市场眼”。因农民承担着生产与销售的双重风险,所以,“市场眼”对他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农民有了“市场眼”,就会自觉地提高经商意识和技巧,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种养结构。
那么,如何让农民炼就一双“市场眼”、“致富眼”?首先,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组织、引导农民多看农业方面的相关报刊,及时掌握有关信息。其次,要开展农民科技人才培训活动,让农民能够近距离地熟悉市场,了解市场,准确掌握市场动态,使种养的农副产品适销对路,从而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再是积极打开和疏通农业和农产品信息发布渠道,在农村建立技术、信息市场,通过各种途径,为农民提供真实准确的致富信息,满足农民的需求。
(齐振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