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农民信箱

“我们的紫番薯销路越来越好了”

读者感谢本报牵线搭桥

  自本报“牵线搭桥”栏目刊登了海盐县通元镇新拱村读者杨惠锋、温岭市大溪镇秀岭村读者赵智仁、天台县读者袁继法出售紫番薯苗和紫番薯的信息后,他们的销路逐渐打开,生意越做越大。近日,他们纷纷打来电话,向本报表示感谢。
  杨惠锋是个紫番薯苗种植大户,以前其销路一直不好。去年初,他在本报刊登了出售紫番薯苗的信息后,马上接到了宁波客户的电话,要求收购170亩的种苗。这笔生意让杨惠锋尝到了甜头,赚了近1万元。之后,来自省内、上海、南京的客户电话络绎不绝,于是他成立了海盐通元新绿特色农业种植场,注册了“杨惠锋”商标,并发动村民齐种植共致富。如今,已有360户农民的600多亩的紫番薯成为了他的稳定货源,他自己则去海南承包了300亩土地,种植紫番薯。现在,他每天都有5吨紫番薯以每吨8000元的价格被预定,仍供不应求。
  赵智仁种植的40亩紫番薯,由于日夜温差大,光照强烈,口感特别甜,价格又便宜。他的产品经本报报道后,生意马上送上门,连海南岛的读者也打电话向他定了3万株种苗。现在,赵智仁还致力于紫番薯的深加工,做紫番薯酒、紫年糕、紫面包等。
  同样,天台的袁继法也是从事紫番薯种植的,经本报牵线,来自本省以及江西、上海等地的客商纷纷与他建立了购销关系。其中,一个建德老板一次就向他定了650公斤紫番薯种苗,今年上半年其利润已达1.7万元。现在,他还打算让失传已久的水果番薯重现江湖。为了表达对本报的感谢,他特地送来一面锦旗,上书“农村信息报改变了我的生活。” (见习记者 程益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