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三农论坛

不用农药,照样控制病虫害

  蒋学辉
■农业创新之我见13
  近几年,我省大多数水稻种植区病虫连年重发,化学防治成为确保水稻丰收的必要手段。然而,三门县何家村能够做到不用农药,通过生态调控的方法控制病虫为害,从而取得相对较好的产量水平和显著效益。
  何家村是三门县亭旁镇的一个小山村,海拔350米左右,三面青山环抱,全村耕地300多亩,其中水田144亩。五六年前,由于全村约三分之二劳力外出务工经商,劳力紧张,水稻生产渐趋粗放,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有的甚至不用农药。但到收获时,当地村民发现,这些稻田与用农药防治病虫的稻田产量相差不大。从此,勤劳聪明的何家村农民,逐渐养成了不用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习惯,走出了一条发展生态农业的新路子。此现象,引起了台州市和三门县农技部门的关注,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到何家村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一套包括选用高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生长势强、株形紧凑、感温性较强、稻米品质优良的籼型杂交组合品种,以及适时早播、早栽,合理密植、看苗施肥、科学灌水、保护利用天敌的生态稻米生产技术。这套技术经受了2005-2007年水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大发生的考验,2006年亩产达到450公斤左右。同时,何家村不用农药的“生态大米”经过农业部门的宣传和推介,在本县及杭州、上海等地市场已有一定知名度,稻米价格一路上升,2006年稻谷价格达到每公斤2.5元左右,高于当地市场价的40%。由于,生态稻米在生产过程中不用农药,少用化肥,加之收购价格提高,每亩增收节支可达300多元。
  何家村的成功,在于当地充分利用了山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害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多,自然控制力强的优势,通过选用适宜抗性品种,配套合理的栽培技术,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水稻生长和天敌保护利用,不利于病虫孳生蔓延的良好生态环境,将病虫危害控制在较低水平。我省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与何家村自然环境相似的地方很多。只要农民能扭转农药万能的错误认识,通过农业技术部门的科学指导,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植,我省山区必将出现无数个不用农药的“何家村”,从而使山更绿、水更清。
  (作者系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推广研究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