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居住在云南腾冲县城几十年的居民,也未必知道,全球第二例林业碳汇交易已在他们身边悄然完成。
2005年,在一个当地农场主带领下,一群农民在云南腾冲县开出7000亩荒山种树。当时他们并没觉得这些树有什么特别。令他们吃惊的是,两三年后,美国好几家大公司和个人买了这些“树”,而且树被卖掉后,还原封不动地长在原处。凭着这样的“空手道”,第一批就赚了50万美元。村民们谁也没见过这么多钱,他们知道离家不远的集贸市场可以买卖土豆和鸡鸭,但不知道在美国还有叫“碳汇”的交易市场,居然能买卖“空气”。“空气”还跟白菜萝卜一样明码标价:按30年计算,7000亩森林能吸收15万吨二氧化碳,每吨10美元,他们卖掉了5万吨,收入50万美元。 也就是说,全部卖掉这7000亩森林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当地农民能收入150万美元,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
这就是全球第一个获得认证的CCB(气候、社区与生物多样性项目设计标准)金牌项目,也是全球第二个成功的林业碳交易案例。
操作该项目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何毅感慨,环保绝不是几个理想主义者喊破嗓子能解决的事,“环保也可以当做赚钱的生意来做”,而且只有动用经济杠杆,环保才能更有效、更持续。
寻找环保金钥匙
“把环保当生意做”,在环保圈并不算什么新思维,但何毅坦言,真刀真枪干起来,把钱赚到手又投入下一轮环保的成功案例少之又少。
就在何毅和他的同事们为这第一桶金50万美元所代表的经济环保模式欣喜不已时,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正在盘点2008年的筹款和受益收入:5.5亿多美元,约合近40亿元人民币。
不久前,TNC的副总裁比尔·金说,环保与投资看似两个矛盾的话题,但投资自然,不仅能保护大自然,而且是财富增长的一个新动力。他笑称,自己的工作就是在“商业和自然之间不停地‘并购’”。
他发现很小的经济激励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年前,美国缅因州每年有5亿多个瓶瓶罐罐被随意丢弃,但每个瓶子5美分回报的激励改变了人的行为,如今,缅因州超过90%的包装罐得以回收再利用。
在巴西亚马逊河林业保护项目中,比尔更是感到环保的问题“不能找市长,要找市场”。巴西亚马逊河两岸的树差不多被原著居民砍光了,因为种植大豆比种树收益更高,为了保护林地,TNC与农户签协议,给农户一些补偿,让他们尽可能少去砍伐林地,同时给少砍树的农民一份“绿色出生证”。TNC再与收购大豆的跨国公司协商,只从拥有这些证书的农民那里购买大豆。
比尔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靠慈善机构,保护工作无法取得胜利,必须改变游戏规则,产生新的环保动力,满足社会的长治久安和个人利益。如今,一草一木、一把土、一滴水、连深呼一口气在这个“披着商人外衣的环保者”眼里,都是有成本的,他主张自然成本应该计算到产品和服务中去。
“不制定规则,大自然就会变得像自助餐”
比尔说,“不制定规则,大自然就会变得像自助餐,什么人都来拼命吃,没有人会放弃自己的机会”。
一个煤炭老板称,我们国家也在算账,在尝试把自然成本加到产品中去,“污染者付费”的传统方法,正在向“受益者付费”理念延展。比如在山西,中国政府允许地方政府开征可持续发展基金,每吨煤可以收取14块钱,但没在全国推开的重要原因是担心收费后推高煤价,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环保圈,流行经济学家提倡的“低果先摘”的理念,即用最小的努力取得易于获得的胜利,就好比是从低树枝上最容易摘取果实一样。何毅眼里,云南丽江的生态补偿试验就是可能最先摘到的“低果”。
八卦图形布局的城市,依山而建的黑砖瓦房,门前涓涓流淌的小溪……每年有500万游客前往丽江游览,但丽江古城正面临缺水、水质变差的危机,向丽江古城提供景观用水的上游拉市海湿地面临着一系列保护危机。
当时,何毅和他的同事们立马联想到:丽江古城的难题很像当年纽约的难题。20世纪80年代末,纽约市每天消费40亿-50亿公升水,而水资源供应地纽约北部Catskil山区,因为污染,水质正面临威胁。
纽约市的水资源规划者们面临两种选择:一种选择是建设水处理系统,但仅建设费用就需40亿-60亿美元,再加上每年大约2.5亿美元的运行成本,费用总现值将为80亿-100亿美元;另一种选择是与Catskil流域的上游土地所有者、管理者合作,消除潜在问题、保持高质水源。他们选择了第二个方案。纽约市为此花费约15亿美元,即不到水处理方案预算的20%。
何毅和项目组的同行在丽江发放了2000份问卷,调查游客的支付意愿是多少?最后的调查结论是:建议丽江政府,从向每位游客收取的古城维护费80元中,抽取5毛钱,补偿上游拉市海农民,保护环境。目前,这一方案正在研讨中。何毅称,“距离政府实施还有一段距离”,但他相信“一定会实施”。
如今,生态补偿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环保谈判桌上的关键词。有很多由地方政府或组织实施的小型生态补偿机制,如浙江义乌市和东阳市间的水权交易,北京、天津和密云水库上游流域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支付等。
(摘自《中国青年报》从玉华/文2009年5月13日)
纪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