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周刊

能否给方言留一席之地

  近日,广电总局发出通知,再次重申电视剧应规范语言,以普通话为主,一般情况下不得使用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为此,国庆献礼剧《决战南京》中毛泽东、周恩来等原本都说方言,只好紧急配音,有些地方卫视的方言剧也只能停播。
  实际上,近年来不少热播电视剧都与方言有关。如前一阵全国热播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大量使用方言,仅男主角段奕宏一人就在剧中秀了十几种方言。曾经红火的《闯关东》,那风格浓郁的北方方言给观众带来了一股浓浓的东北味……另外,《士兵突击》、《大生活》、《走西口》、《金婚》等以及《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电视剧,也通过大量使用方言赢得收视赢得观众。
  中国是个语言丰富的大国,荧屏出现各地方言“一窝蜂”无疑会冲击语言的规范。但荧屏“一刀切”,同样也会损坏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方言和不标准的普通话一直用来标榜人物的个性。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手机》等影视剧中,方言不仅是一种调侃,更是人物的个性标签。
  “如果没有了方言,没有了语言魅力,角色的个性就大打折扣。”《闯关东》编剧高满堂表示,电视剧的确有传播普通话的功能,但是活泼的方言也能激活荧屏的灵性。角色的背景、阅历,一句方言就能点睛。什么人说什么话,语言是人物的标志之一,不能硬搬成清一色的普通话。
  (摘自《文汇报》、《新民晚报》 王磊 俞亮鑫/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