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2-3版:浙江农作

加强后期肥水管理增强晚稻抗逆能力

  当前,我省晚稻已进入生殖生长期。单季晚稻有的处于孕穗期,有的正在破口扬花,早的已经灌浆结实;连作晚稻也大多进入幼穗分化期。距离晚稻成熟还有1-2个月的生长时期,是决定晚稻产量的重要时期。面临秋季台风、低温、干燥、病虫等多种危害的威胁,特别要注意加强后期的肥水管理,提高根系活力延长功能叶寿命。这既是提高晚稻结实率,增加千粒重,获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植株抗逆能力,防止后期青枯、早衰、倒伏,降低危害损失的有效手段。
看苗施用穗粒肥
  连作晚稻群体苗数正常,通过搁田,叶色褪淡显黄(心叶起往下数第4叶叶色浅于第3叶),高峰苗已下降的田块,于倒3叶前半叶出生期间施用穗肥,每亩施尿素3—4公斤;叶色褪淡显黄,苗数不足的可于倒3叶初每亩施尿素5公斤。
  今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雨水较多,尤其是“莫拉克”台风给浙中南地区带来强降雨,低洼处田块严重受淹,肥料流失较多。对未施穗肥的单季晚稻田块,补施粒肥能提高晚稻后期的光合效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对目前叶色偏淡,尤其是出现缺钾症状的田块应重视粒肥的施用。一般可在齐穗期每亩用三元复合肥5—7.5公斤撒施。“粒粒饱”是由多种生长调节剂和微量元素复配而成的高效植物增产剂,在水稻破口到齐穗期可结合病虫防治每亩用一小包(45—50克)兑水40—60公斤叶面细喷雾。
浅湿交替湿润灌溉
  水稻拔节长穗期既是水稻生理需水最旺期,也是水稻一生中根系发展高峰期,土壤通气良好有利于促进根系的生长。因此,应采取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灌溉方式。
  无论单季稻或连作晚稻,搁田结束后的灌溉方法是,每次灌入2—3厘米水层,待水自然落干、田面湿润数天,当15厘米的丰产沟沟底无水层后再复水,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一周。如遇雨天,则可减少灌溉次数。
严防断水过早
  最近几年,无论是南部地区的杂交籼稻,还是北部地区的粳稻,都有后期缺水植株早衰的现象出现,严重的田块减产10%以上。主要原因是水分管理不善,前期田间积水时间较长,稻株根系活力不强;后期断水过早,田间缺水,遇少雨干燥或低温西北干风天气,稻株失水干枯早衰。同时,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我省常遇冷空气袭击,最低气温往往降至10℃以下,并伴有5~6级以上西北风;10月份也会出现多晴干燥天气。此时,处于灌浆乳熟期的晚稻尚需充足的水分供应,且植株本身抗旱能力较弱,尤其是直播晚稻根系分布较浅,还有前期生长势不旺根系活力不强的稻株,如断水过早,一旦遇上持续干旱或突然降温并刮西北干风的天气,容易造成水分供求失调,极易导致稻株青枯早衰,严重影响产量。
  后期缺水早衰的减产损失往往会悄无声息地发生,其减产损失有时并不亚于病虫危害。因此,晚稻生育后期严防断水过早,一般以保持田面湿润至水稻黄熟期为宜,即收割前7天灌最后一次跑马水,保持田土湿润至收割前3—5天,但低洼田应提早断水。如遇低温预报,应在降温前及时灌水保温。一旦发现稻株失水青枯,应立即灌水,以减轻为害。在低温出现时,根外喷施3%的过磷酸钙溶液或0.2%磷酸二氢钾溶液,可增强稻株对低温的抵抗性,有利提高结实率和增加千粒重。
(毛国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