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文摘

不当农民的理想让人无语

  “我在一个城市的两所中学、两所小学的学生中进行了理想职业问卷调查。在9个可选择的职业中,科学家竟排在第七,紧随其后的是农民、工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说,“这样的结果让我无语,让我哽咽。”
  在我们这个千百年来“被农民哺育着的国度”里,出现鄙夷农民的群体价值观,这是一种心灵上的背叛。但现实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的“工人和农民”几成社会最底层的代名词,被拖欠工资的是农民工,城市中收入最低的是一线工人……如此种种,“不当农民”的理想有什么错?
  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国内有一女博士去美国“插队”当农民,但她的第一次申请却被拒绝了,理由是她没有经验,“不能吃苦”。在国内,如果一个博士生主动申请当农民,恐怕要被抢破头了,而在美国却吃了闭门羹。这种反差,不仅从一个角度反衬着价值观的巨大分野,还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公共政策的某种缺位。因为长期得不到公共政策和公共财力的有力扶持,农民在国内来说仍然是一个身份而非职业。
  这些问题如果不进一步有力破题,“不当农民的理想”还是会在孩童的世界里茁壮成长,这一代人成长起来接着会影响下一代,从而构成恶性循环。
(据中国网 陈一舟/文2010年3月15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