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婚育新风进万家,户户盛开幸福花”……走进甘肃省定西市农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标语。这些由农村标语构成的“墙体文化”俨然成了一道扮靓农村的风景线。
30多年前,中国的农村标语几乎都是政治口号;10年前,农村标语常常是有关计划生育和法律知识的,如“孩子要一个,票子要多多”、“光缆无铜、偷盗判刑”等。
“单调生硬、不理会农民感情是以前农村标语的共同特点。”甘肃省定西市凤翔镇北二十里铺村村委会主任周军说。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穆建刚表示,十几年前的标语更多的是对农民强制性地灌输和单纯性地警惕,而当下的标语则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进行人性化地劝诫和交流。
甘肃省定西市凤翔镇北二十里铺南庄社村民牟海军说:“以前村上的标语比较土,有的还挺吓人。现在的标语挺有意思的,很贴近我们的生活。”“好的标语能启发、服务村民,把实用的信息尤其是国家一些好的政策告诉他们。”甘肃省定西市凤翔镇副镇长刘凯向说。
在凤翔镇北二十里铺,当地基层干部还在村里道路两旁树立起“治家格言”标牌,告诉农民如何保持家庭和睦,如“了解——相互恋爱的基础、诚实——男女恋爱的钥匙”……
农村标语“温情”的表达突显中国地方政府执政理念越来越由“管理性”向“服务性”转变,体现了地方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尊重。
(据新华网 张文静/文2011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