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汪建强 本报记者 郑慧玲
6月14日,2013年全省大型食品安全知识展览暨宣传周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启动。本次活动以“诚信做食品、理性看安全”为主题,旨在展示近年来我省食品安全工作成效,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据了解,近年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改革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健全法规政策体系,提高监管执法能力,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严厉惩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提升企业诚信守法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食品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安全公平法治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全省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多措并举,狠抓食品安全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对我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进行调整,将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调整为省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并于去年11月1日起全面履行职责。同时,省编委办专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市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问题的通知》,对市县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体制调整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全省10个市、60余个县(市、区)已组建了食安办。
我省还着力推进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建设,逐步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包干到人的食品安全责任网络,确保食品安全责任真正落实到基层。目前,全省建立了114530个食品安全工作责任网格,责任网建成率为100%。85个涉农县的1235个乡镇中,1069个乡镇完成了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1202个乡镇配备了1219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020个乡镇设立了农产品检测室或检测点,并配备1005名检测人员。建立乡镇质监站所298个,配备各类专兼职工作人员1203名、乡镇质监员1891名。
同时,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体责任,从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去年以来,全省以开展“三个一”活动为载体,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完成了对561145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培训一次、约谈一次、承诺一次的任务,广泛提升了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法律法规意识、风险责任意识和诚信管理意识,有效促进了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
重典治乱,严打违法行为
近年来,我省坚持重典治乱,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2012年,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共取缔无证无照单位3229家,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5176起,立案6116起,罚没款2604.32万元。全省公安机关刑事立案495起,采取刑事强制措施1553人,捣毁窝点257个,打掉犯罪团伙88个。
此外,在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期间,省级共排查出9大类40项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省农业厅对蔬菜、水果、茶叶禁限用高毒农药、“瘦肉精”、生鲜乳违禁物质、兽用抗菌药等进行整治;省质监局对蜜饯产品、桶装饮用水罐、酱油和醋产品等进行整治;省工商局对商场、超市和食品交易市场内的现场制售食品行为,食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经营行为,流通环节冻品经营行为进行整治;省商务厅对屠宰环节私屠滥宰、病死病害猪、“瘦肉精”等进行整治;省海洋与渔业局对水产品药残与水产苗种的问题进行整治;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学校食堂及校园周边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等进行整治。各地排查出287个食品安全隐患,并加以整治。
共同参与,保障食品安全
社会监督,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力量。湖州市组成由公众评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媒体记者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队伍,每月随机抽选被检单位,事先不告知企业,媒体全程参与,及时向社会公布查出的问题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提高了企业的自律意识,增强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杭州市上城区6个街道53个社区设立由社区热心居民组成的“民间食安办”,充分发挥了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作用。衢州市柯城区荷花街道“兰花”食品安全巾帼义工队,积极参与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清理工作,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力量。
保障食品安全,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肉类协会在全省定点屠宰行业中开展了诚信经营示范创建评选活动,增强了企业食品安全意识;缙云县食品生产加工行业协会制定了《行业发展自律公约》,自律要求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对企业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舟山市出口水产、水产流通与加工等10多个行业协会,制定了提高本行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行规,强化了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自我服务的能力。
同时,全省统一食品安全举报投诉电话96317,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基层组织、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