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的马黑买来自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沙连堡乡沙一村。在黄河岸边的化隆县群科镇,他开了一家拉面馆。
“感觉自己已和拉面打了小半辈子交道了!”马黑买说,秉承着父辈们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他们开在全国各地的“化隆清真拉面馆”越做越大。但他明白,拉面的品质是关键,“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蒜苗、香菜绿)”的拉面美食法则熟记于他的心中。马黑买说,从起初做拉面匠起,他就明白,要做好一碗化隆拉面,用慢火熬制的牛肉清汤是关键,拉面里的汤需要用牛骨熬上4小时以上。
除了汤清、黄河水清,在马黑买的记忆里,家乡的百姓也一直过着清苦的生活。但如今,化隆百姓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城市开有14430家拉面馆,常年在外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员达到10万人,每年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利润18亿元。
一碗拉面是怎么走向全国,开创出一个大市场的?
红火生意背后的创业故事
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为主的多民族聚集县,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全县28.6万人中有农村人口25万,是国家级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属于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的六盘山地区。
马黑买说,上世纪90年代,家乡闹旱灾,粮食收成不好,每天吃不饱肚子,年少的他不得不跟着亲戚来到厦门,在拉面馆里当起拉面匠。他清楚记得,走之前,他身上只装着7元钱,还是向亲戚借的。
当时在化隆县,像马黑买一样的人还有很多。“在人生地不熟的城市开拉面店。想起来都是眼泪。”想起10多年前在深圳开拉面店的经历,40岁的回族汉子马勇有些激动。
“拉面里讲究萝卜白,当初我们‘一穷二白’地来到内地,创业时也是白手起家。”上世纪90年代末一个炎热的夏季,一位带着白帽、骑着自行车的回族青年骑行在深圳盐田区的大街上。他左手扶着车把,右手不停地擦着从额头滴下的汗珠,眼睛还要紧盯着沿街是否有合适的铺面。这个青年就是马勇,从他的创业经历上,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名外出创业的拉面大军的影子。
在大城市谋生活,靠着家庭作坊式经营的他们并不占优势,每天起早贪黑,晚上只能打地铺睡在店里或住在5至10元一晚的洗浴店里。有些拉面匠个子小,够不着和面的案板,只能踩着砖头和面;有些拉面匠胳膊劲不够,刚开始根本拉不动面,一天劳作下来,胳膊都抬不起来,为了生计,必须咬牙坚持。“其实,当初背井离乡,更多的是无奈。”马勇说。
曾在山东烟台开拉面馆的回族拉面老板贾海武说,思念家乡,是他们内心的痛。2008年他还在烟台大学的清真餐厅开拉面馆,听到了母亲病重的消息,赶不回家的他忧心如焚。“那一晚,我独自徘徊在海滩上,祈求母亲平安,那一夜我终生难忘。”他说。
正是凭借拉面匠们的艰辛付出,化隆拉面逐渐打出了名气。
1993年至1997年,在厦门开拉面馆的马黑买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后他的生意越做越大。2015年,他和另外4个股东合伙创立了“海尼尔”这个品牌,在西宁和厦门开了19家连锁店。如今,马黑买的拉面馆一天的营业额就达62万元。
化隆百姓有了新活法
“靠着这一碗面,化隆百姓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一碗拉面让化隆百姓走出了大山,摆脱了贫困,换了一种活法!”化隆县副县长马千里说。“化隆人外出赚了钱,但最重要的还不是钱。”化隆县教育局局长马成龙说,现在走出去的拉面馆老板意识到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2015年,化隆县文理科状元均出自在外开拉面馆的家庭。
更多在外打拼后的拉面人看到了家乡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出去开拉面馆10年后,2014年,马勇回到化隆,投资2000万元创立了化隆县群科绿禽农牧开发有限公司,除了禽类养殖,他还想搞禽类孵化、鸡肉产品深加工等。
今年5月,贾海武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店正式对外营业,目前一些拉面老板将眼光瞄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土耳其等国开办了10余家拉面店。
(据新华社 马千里 顾玲 李琳海/文 2016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