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养生

心脑相连,房颤引发中风“猛于虎”

专家提醒,一旦有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

  提起中风,大家都知道高血压可引发中风。然而,还有一种疾病也能引起中风,且往往令患者猝不及防,那就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专家表示,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即心脏的血栓掉下来堵了脑血管,危害更大。认清房颤这只“猛虎”,重视抗凝治疗,可以减少房颤所致的中风事件的发生。
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死亡率达25%
  心内科专家王景峰指出,房颤的主要症状有心悸、眩晕、晕厥、气促等,但也有一些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房颤本身的症状虽轻,但可能导致的中风很可怕。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减弱,心房中的血液无法被完全泵出,会淤积在心房内,形成血栓。如果血栓随血液进入脑血管,就可能堵住血管,阻断脑部供血,导致中风的发生。“与没有房颤的人相比,房颤患者的中风发生率要增加近5倍。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更可怕。”王景峰说,这是因为相较于血管内的空间,心房内更“宽敞”,若心房中有凝结成块的血栓,其个头更大,极易堵塞人体中较大的血管,这就导致了房颤引发的中风有“三高”特征: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
  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的死亡率可达25%,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因此,有房颤一定要有预防中风的意识。
一旦有房颤 就应坚持抗凝治疗
“预防房颤导致的中风需要使用抗凝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王景峰介绍,目前临床上有不少抗凝药可供选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华法林,另一类是新型口服抗凝药。过去几十年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凝药是华法林,但华法林由于剂量个体差异大、存在较多的药物-药物和药物-食物的相互作用,患者需频繁去医院抽血监测,非常不便,导致依从性很差。新型口服抗凝药有两种,一种是十因子抑制剂,另一种是凝血酶抑制剂如达比加群酯。新型口服抗凝药服用方便、不需要经常抽血监测,成为房颤患者预防中风的新选择。“许多房颤患者不理解为什么平时没有感觉不舒服,还需要每天服用抗凝药。实际上房颤患者的中风与其危险因素有关,而与房颤症状轻重无关。一旦发现房颤,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一般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王景峰表示,如果患者不按医嘱服药,血栓有可能很快形成。而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停药后一两天就形成血栓,分分钟发生中风。“我国的房颤抗凝治疗有很大的不足,很多病人该用药却没有用药。”王景峰建议,房颤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评判个人的中风危险因素,如果结果显示有中风风险,无论有无症状,也无论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房颤,一定要每天坚持服用抗凝药,不可随意停药,避免中风有机可乘。 梁瑜 郑祖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