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平
尽管乡村游市场红火,但开农家乐的余老板却乐不起来。在中部某县采访,老余道出困惑:就两三年时间,周边村庄几乎都搞起乡村游,逛古村、看花海、吃土菜,农家乐一家接一家,光他们一个小村,就开了20多家菜馆。店多了,游客一分流,谁的生意都不好干,农家乐也有点“产能过剩了”。
时下,不只是乡村游,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许多农村新产业都备受青睐。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显示,80%以上返乡创业人员从事行业涉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在当前农产品价格走低、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的背景下,快速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力源,成为农业增效的新增长点。
然而,再好的产业也要防止一哄而上。一些地方没有科学规划,村村搞农家乐,家家办小旅馆,乡村游简单模仿、千篇一律,引发恶性竞争。不少地方一上特色产业,离不开草莓、葡萄、食用菌,动辄几万亩、十几万亩,产量多了,难免“果贱伤农”。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要有热情和干劲,也要有冷静心态,如何让其健康发展,是摆在眼前的一道新命题。
跟紧市场,对接新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拓展高端供给。一个地方发展什么产业,不能靠“拍脑袋”,市场有多大,定位是什么,既要因地制宜,又要科学调研,做好规划引导。比如休闲农业,城里人希望体验田园情趣、“洗肺”放松,你把民宿建得像宾馆,农家乐办得像饭店,肯定不对路。
跳出农业谋农业,打好融合牌。一个鲜丝瓜只能卖三四元钱,但丝瓜瓤可以卖到十元钱,这一价格上的跃升,得益于丝瓜瓤制成保健鞋垫带来的加工增值。打开视野天地宽,有的农场融入观光体验,有的农民对接“互联网+”,有的地方利用“旅游+”“生态+”模式,让农业与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政策加把力。政府要干的不是“建温室”“造盆景”,而是减少对市场的干预,激活市场、要素、主体。解决用地、融资难题,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通过设立基金、贴息、担保等途径,支持产业发展。
新产业离不开工商资本参与,但资本下乡是带动老乡,不能代替老乡。农民怎么干?要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通过合作、联合强筋壮骨,让他们在市场中真正说了算。紧密利益联结,鼓励新型主体带动更多普通农户,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培养思想新、观念新、技能新的“三新”农民,使他们成为带动新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