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要解决农民离开土地后的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原主任陈锡文近日在广东作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报告时说,当前在推动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时,首先要解决好农民的出路问题。
  他表示,要改变中国农村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需创造三个条件,即推进新型城镇化、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改进农业生产手段;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国家提倡适度规模经营,怎样才算适度?陈锡文认为,衡量“度”有两把尺子,一是土地流转到一定规模,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二是达到一定的耕种规模,实现机械化效益,“这是技术规模”。现在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通过扩大农业机器的作业规模来代替土地规模不足的方式,“这是规模经营的另一种模式,可以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降低成本,是个双赢的办法。”
  针对如何解决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民就业和收入的问题,陈锡文指出,要开创农民就业的第三空间。农业现代化必须是农业人口减少,农民主体市民化。农业要实现规模经营,有农民要离开土地,但他们又进不了城市,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是要开创农民就业的第三空间。
  所谓第三空间,就是指不依赖于耕地,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在减少农民数量、实现规模经营的要求非常迫切的情况下,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非常重要。”陈锡文表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