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金亮
日前,多个省份陆续公布了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情况。继特色小镇之后,田园综合体成为新一轮县域投资热点。总体看,各地试点进展顺利,取得了初步成果。不过,一些地方田园综合体建设出现了“脱农”情况,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之名拿地,却行房地产之实;还有一些企业建设田园综合体,虽做的是农村产业融合,却忽视农民利益甚至试图把农民赶走。
田园综合体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新概念,不同于一般的农业园区建设,也不是传统的乡村旅游,更多的是从农村发展角度对乡村资源实行合理开发,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其本质是三产融合体和乡村复合体,通过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得城与乡、工与农元素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其核心是“为农”,特色是“田园”,关键在“综合”。
田园综合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以空间创新带动产业优化、链条延伸,构建农业发展新动能,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核心产业是农业,绝不能将综合体建设搞成变相的房地产开发,也不能搞成大兴土木、改头换面的旅游度假区,确保田园综合体建设定位不走偏。
城镇化发展的巨轮并不一定要辗压田园的诗意。建设田园综合体,以田园特色为基底,留住乡愁,保护好青山绿水,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在壮大农村产业的同时,为农民探索多元化的聚居模式,既保持田园特色,又实现现代居住功能;在保持田园肌理的基础上强调城乡互动,既服务“原来的人”,又服务“新来的人”。
建设田园综合体,关键在“综合性”,不是搞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离土上楼,而是要建设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由于涉及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经营模式创新、建设用地保障等诸多领域,因此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单一地试点探索,而是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是引领“三农”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
在实践中,田园综合体建设投资大、周期长,不可避免地要引入较多社会资本。在这过程中,要避免社会资本对农村资源的过度侵占、对农民权益的挤出效应,使农民全程参与,强化企业、合作社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广泛受益。
作为新事物,田园综合体建设没有统一的模式,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保护和发扬地方文化。当前,要警惕一些地方存在乡、村举债搞建设或大拆大建、盲目铺摊子的情况。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