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观点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明确乡村功能定位

  □刘进军 韩建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以明确乡村的功能与定位作为前提和基础。
  一是在坚持乡村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发展。乡村振兴肩负着化解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使命。乡村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和继承传统农业的衣食功能,而且还要更加突出乡村的产业发展功能、文化科普功能、旅游休闲功能、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功能。通俗地讲,乡村地区要由过去传统的养口、养胃的定位发展到现在的养眼、养心、养肺、养神的定位,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是乡村振兴必须重视不同区域乡村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乡村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区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重视各地乡村的差异性,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要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振兴路径,防止“一刀切”。要以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为依据,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定位。要优化农业功能分区,立足特色资源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条件等推进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确定重点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不管哪一类地区,都要以支持和帮助广大农民创业和增收为基本取向。
  三是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乡村资源要素的特殊禀赋。乡村资源禀赋主要包括水土光热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本等社会资源的要素总和。保护好乡村资源、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乡村振兴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当前乡村经济不断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四是乡村振兴必须坚持重点突破。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保障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要深化农村改革,尤其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使乡村的土地资源要素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真正把农村劳动力变成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其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给保障。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以及相关的财政、金融等投融资保障制度,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农村经济社会中的运用,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最后,规划先行引领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规划必须在法治框架下依法编制,遵循、顺应规律,增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规划实施的强制性、规划管理的系统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保障乡村振兴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