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观点

让闲置农房成为促农增收的“黄金屋”

  □常钦
  近日一则农村调查显示,这些年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但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房建设无序、空置率高等问题显现。数据显示,全国农村至少有7000万套闲置房屋,农村居民点空闲和闲置地面积达3000万亩左右,一些地方的农房空置率超过35%。这些空置的农房成了“沉睡”的资源,有的年久失修成了危房,埋下安全隐患。
  盘活利用好闲置的农房资源,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宜居乡村的重要抓手。
  盘活沉睡的农房资源,要科学规划。既要避免政策一出台一窝蜂抢着上、各干各的无序发展,又要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挫伤农民与经营者的积极性。应根据成片空置农房与分散空置农房的不同区位、地段、发展条件等情况,科学论证、统一规划,精准定位、协调发展。在农房建设改造过程中要有法治思维,通过确权登记让农房成为村民透明的财产,对农房资源进行梳理摸底,给乡村留足生长空间。
  盘活沉睡的农房资源,要勇于创新。基层政府要探索放活农房使用权,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合资等方式盘活资源。抓牢田园旅游这一优势项目,利用自然资源盘活闲置农房。在实践中,一些地方采用灵活方式,对闲置农房实行统一收储、流转经营,引导闲置农房功能串联,带动乡村旅游项目聚集,农房价值提高了几倍,加上农房及宅基地入股分红和农家旅游服务业收入等,闲置农房成了促农增收的“黄金屋”。
  盘活沉睡的农房资源,要尊重农户意愿。农房是农民的主要财产,农民愿不愿改造,怎么改造,应该让农民自己说了算,应分层分类解决好农民的多元需求。既要集约、节约用地,又要更好提供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比如在改建农房方面,不少农民担心成本控制和市场认可问题,可通过利益联结,将闲置农房委托专业平台打造,使成本降下去、品质提起来,让闲置农房重新焕发生机。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