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归
提到广西玉林,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是“岭南美玉,胜景如林”的山清水秀之景。然而,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其母亲河南流江如今因污染已面目全非。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一季度南流江干流玉林市境内水质全线下降至劣V类,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严重滞后。
媒体报道中,有一处细节:在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雷埠村,南流江的支流小白江上,泛黄的江水缓缓流过,岸边赫然竖立着“小白江博白镇(雷埠村段)河长”公示牌,公示牌的一旁堆着塑料袋、纸盒等垃圾。这样的场景,着实有些讽刺,也让我们警醒:河长制真不是竖块牌子就行了,而要把责任树在主政官员心中。
早在两年前,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就对广西开展了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发现了9个突出的生态环境损害问题,南流江污染便是其一。尔后,广西对141名责任人进行问责。但饶是如此,南流江的污染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甚至出现了“全线下降”的尴尬,让人痛心。
河长制的一大效力,在于强化考核问责上。根据不同河湖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行差异化绩效评价考核,以此作为相关河长考核的重要参考。我们不知道,面对如此“治理效果”,玉林当地负责治污的主官,得到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但问责之后再出问题,需要给公众一个交代。
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环境部在约谈中还指出,2017年年底前区域内应建成投运47个乡镇污水处理厂,有13个未建成投运,已投运的普遍运行不正常。河长制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工作方法是部门联动、协调各方力量,污水处理厂运转不起来,恐怕涉及多个部门的诸多负责人。这些问题,都值得反思改进。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治理河湖污染非一日之功,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工程。但是,污水可以明目张胆地直排河道,连河长公示牌下都垃圾成堆,这样的“治相”未免触目惊心,实在难掩消极漠视之态。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