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3版:品种与技术

“大西洋”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播前准备
  田块选择与翻耕 选择高燥、土
  壤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勿选前作为
  秋马铃薯或茄果类作物的田块。水稻
  或其它作物收获后应及时翻耕,前作为水稻
  的田块应及时开好排水沟,并进行二次翻耕,
  前作为蔬菜等旱地作物的在播种前翻耕一次
  即可。
  肥料准备 亩施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作基肥,最好配施腐熟家畜杂肥1000公斤或其它有机肥料;追肥视长势亩施三元复合肥2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
种薯准备
  摊凉贮藏 新收获或新调入的种薯,拣去腐烂的薯块后,置于通风干燥的室内,分摊厚度一层为佳,不宜超过三层。在霜冻未出现前,保持贮藏室通风,但尽可能少透阳光。对堆放较厚的种薯,要做到经常检查和翻堆,防止湿度过大发生烂薯。
  分切薯块 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对较大的种薯要进行切薯处理。大小以30克为宜,一般在35克-25克之间,并保证每个薯块带有1-2个芽眼。切薯时应准备2把刀,并浸泡在75%酒精或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中,切到病薯立即将病薯扔掉,刀具在药液中消毒。切好的薯块需经过药剂处理。方法是:将100克70%甲基托布津与5公斤草木灰(或10公斤石膏粉)拌匀,然后将切下的种薯块沾一下药剂,使薯块切口干燥木栓化,然后平摊在室内,见光均匀,有芽和无芽的最好分类摊放。只要播种期适宜,并进行黑地膜覆盖,不经过催芽也能很好地出苗。如要进行催芽,可在切块后提高贮藏环境温度即可。
作畦与播种
  作畦 一般畦宽连沟1.2米,畦面净宽1米,沟深30厘米(若与机收配套,畦宽连沟1.5米,畦面净宽1.2米)。开好围沟和腰沟,保证排水畅通,防止水害。
  开种植沟  沿畦向开沟,畦+沟宽1.2米的,每畦种2行,行距60厘米,株距26厘米(畦+沟宽1.7米的,如每畦种2行,行距85厘米,株距18厘米;每畦种3行,行距57厘米,株距28厘米左右)。种植沟深10-12厘米,每亩种植密度4200株左右。
  播种 播种时间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播种前先将基肥撒施在种植沟内(尽量避免化肥与薯块直接接触,防止烧苗),然后将切好的薯块置于沟内,芽和芽眼朝上,最后覆盖种植沟并垄起,薯块到垄顶的土层厚度为12-15厘米。每亩需种薯150公斤左右。
  覆膜 马铃薯既可露地栽培,也可黑膜覆盖栽培。黑膜覆盖栽培具有保温保湿抑制杂草、提高产量的作用。在播种覆土之后,在畦面上平铺覆盖黑膜,四周用沟土压严,防止大风吹掀。提倡免耕直播稻草覆盖技术,即稻板按畦宽开好排水沟,然后在畦上面摆放薯块,其上直接覆稻草,用3亩田稻草盖1亩地马铃薯。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与培土 露地栽培的马铃薯,出苗前如畦面板结,应进行松土,以利出苗。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和培土,深度8-10厘米。第二次中耕除草距头一次10-15天,宜浅一点。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除草,比前一次更浅,通过培土,以增厚结薯层,避免薯块外露,产生青皮薯。采用黑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不需要进行中耕除草与培土工作,但要随时注意清沟和压膜工作。
  破膜 黑膜覆盖栽培的马铃薯在膜内出苗,长到一定高度时要及时破膜出苗。一般等倒春寒和霜冻稳定时才能破膜,否则会造成冻害死苗。时间大致在3月20日前后,切忌过早。
  追肥 马铃薯齐苗后一个星期左右,对生长差的田块应进行一次追肥,每亩追施三元复合肥2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尽量不施尿素或碳酸氢铵等化学氮肥。开花后,如出现脱肥早衰现象,可用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
  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易感晚疫病,此病害流行时能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各地要根据晚疫病发生的苗头及连阴雨天气,及时进行防治,一般从4月下旬开始需防治2-3次,农药可选用1200倍百菌清药液或500倍杀毒矾药液喷雾。旱地栽培的地下害虫较多,在开花后用辛硫磷500倍浇施,也可用护地净或地虫净颗粒剂撒施。
  化学调控 马铃薯生育中期如生长过旺,可用烯效唑进行调控,一般用浓度为20-30ppm的药液在初花期进行叶面喷施。
收获
  在马铃薯植株开始出现落黄枯萎时,为马铃薯的收获指标,大致时间在5月25日前后。起挖时要避免破碎,分级装袋,小心轻放,防止开裂、脱皮。 (许开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