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大意义。但10多年来,有些地方在小城镇发展中,积极有余,稳妥不足,超越当地经济、社会综合承载力,贪大求洋盲目扩张。由于吸纳就业能力、公共服务建设滞后,造成新市民待遇有名无实。
陕西蒲城县东陈镇,是一个人口不到2万的小乡镇。1992年东陈乡撤乡改镇以后,为了增加城镇人口,加快城镇建设,突击实施了一批有偿“农转非”——地方干部称之为“卖户口”。如今,这个约有1万人口的集镇,只有一个形式上的居委会,平时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管理,人们大多靠小生意为生。东陈镇派出所所长喻伟说,当初“买了户口”的2800人当中,常住东陈镇的只有400多人,其他人的去向就连公安部门都难以掌握,以至于给办理二代身份证带来了难题。
记者在天津一些村镇还看到,离开了土地的农民,很多都缺少固定的职业,一般以给私人企业打短工、零工为主,社会保障尚未完全到位。
有关专家认为:农民变市民岂能“拔苗助长”!如果缺少与城市化相适应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就没有坚实依托。
(摘自《半月谈内部版》第12期张涛 秦亚洲 陈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