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走出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
在浙江省经济“保稳促调、转型升级”大背景下,浙江省农业厅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将思路拓展到农村之外,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采取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改善生产条件,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抓好产销对接,着力优化营销服务;加强源头监管,力保质量安全;强化污染治理,继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营管理,切实维护农村稳定。
(摘自《浙江日报》阮蓓茜/文2008年12月16日)
“中国第一座农民城”开始第三次跨越
作为我国乡村城市化杰出代表的温州苍南县龙港镇,经历了“从小渔村到自造城”、“从农民城到产业城”的两次跨越,目前正围绕建设温州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目标,开始了第三次跨越。如今,这座不用国家投资,完全依靠民间经济力量自费建设起来的新城,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目前已集聚了28万常住人口,中心城区面积已扩大到16平方公里,GDP近90亿元的特大型城镇。而以龙港为中心的鳌江流域发展问题引起浙江省、温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省市把鳌江流域作为温州发展的战略新区和重要增长极,大力加以培育和扶持。(据新华网 谢云挺/文2008年12月11日)
仙居为农村实用人才评职称
在仙居县,已有1040名农民通过县里的技术评定,成为县级“乡土人才”。
仙居评定的“乡土人才”涵盖了种养殖业、加工经营、民间文化等各个领域,包括农村种养能手、加工经营能人以及生活在农村的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仙居县规定,“乡土人才”可以在创办规范化合作社、申请农业科研项目、申报财政支农项目等方面优先予以考虑;在办理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工商登记时,享受绿色通道、免费代办等。(摘自《中国青年报》董碧水/文 2008年12月10日)
临海均衡城乡教育让外出村娃回流
为了改变农村教师由于待遇问题纷纷外流,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差又导致生源外流的现状,近3年,临海市投入10亿多元教育资金,其中近七成用于农村中小学建设。同时,评职称、评先进、评名师向农村教师队伍倾斜。
目前,临海市全面推行城乡结对帮扶活动,市区学校、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分别与一两所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在此努力下,过去困扰农村学校的生源外流现象,在临海市农村教育政策倾斜的杠杆作用下,开始改变。(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李亚彪/文 2008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