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文摘

“农超对接”之难

  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的餐桌,农产品通常要经过四个环节,即产地收购、运输、销地市场批发和终端零售,有时在收购和运输中间还会再多加入“第二个经纪人”的环节。据调查,以山东寿光农产品物流园为例,农产品流通每个环节加价率约为20%,五个环节累计超过100%。
  为此,2010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
  虽然农业部、商务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在为“农超对接”建立平台,但由于农户缺乏与超市接洽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在“农超对接”时处于弱势。河南兰考县的南马庄牌大米曾经先后进入了数十家超市,但仅仅两年后就退出了,因为结账麻烦、压货期太长、运输困难。据了解,不少超市的结款期都长达数月。南马庄农民合作联社理事长张砚斌说,没有专业人才不行,例如财务人才、管理人才、销售人才等,可合作社“养不起”人才。
  对此,农业部农研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张照新认为,由公司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出面对接商超,能提高抗风险的能力,是更为可取的运作模式。同时,农业部等政策制订机构也在考虑规范合作社的发展。(摘自《每日经济新闻》 何珺/文 2010年6月24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