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蔡希师
身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钟心尧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参加工作5年来,无论严寒酷暑,都坚持深入茶叶生产第一线,跑遍了长兴县10个产茶乡镇,足迹遍布10万亩茶园。“我从2015年初到长兴工作,最美好的年华都与长兴茶产业密不可分,看着一家家茶企壮大,一户户茶农增收,我想这是我青春最闪亮、最难以忘怀的收获。”提起从事数年的茶叶技术推广工作,稍显腼腆的长兴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工作人员钟心尧的话匣子瞬间打开了。
基层工作,接触最多的当然是农民。现年54岁的老葛是水口乡顾诸村村民,靠种茶、卖茶养活了一家人。这几年,随着长兴紫笋茶的声名鹊起,他承包了100多亩茶园进行扩大生产。“生产规模上去了,可钱包一直没鼓起来。”老葛说。
在了解到老葛的情况后,钟心尧多次到老葛家的茶园调研,发现老葛光顾着扩大规模,却疏忽了茶叶品质。在跟老葛沟通后,小钟决定帮助老葛进行茶园改造升级,陆续引进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茶园管理“机器换人”、有机肥替代等技术,茶叶品质由此得到很大提升。
“去年9月,因遭遇山洪,我们的许多茶机被水淹了,小钟赶紧带着我们跑企业、看样品,忙了近半年时间,今年3月帮我们引进了一台量身定制的制茶流水线。今年我们还能有茶卖,全靠小钟。”老葛告诉记者,这台流水线炒制出来的茶叶质量比原先的更高,“从前我们的茶叶均价是每公斤400多元,现在品质上去了,每公斤1200多元还供不应求,我们光靠卖茶叶一年的利润就有50多万元。”
在钟心尧看来,带动农民致富让他倍感欣慰,通过自己努力帮助茶企建立一条在浙北地区颇具规模的自动化红茶流水线,更值得骄傲。
长兴水口瑞专茶厂负责人林瑞专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茶厂的生产模式是典型的小作坊,大部分工作都由人工完成,产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6年,钟心尧在一次闲聊中发现了林瑞专的苦恼。他告诉老林,要增加产量,“机器换人”势在必行。之后,他迅速联系了多家农机生产企业,定制符合茶厂要求的流水线。林瑞专说,引进自动化红茶流水线后,现在瑞专茶厂年加工茶叶15吨,产品畅销国内外,并且带动了周边500余农户共同致富。
这几年,钟心尧真心诚意为当地茶农出实招、办实事,与同事一起先后帮助长兴茶企新建4条连续自动化加工流水线,茶叶加工量较以前提高近10倍;推广先进茶叶生产技术,新增茶叶产值490万元,得到茶农点赞。
被采访者感言:年轻人要多学多看,以钉子精神学业务、学技术,主动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通过推广名优茶绿色生产加工技术,推进“机器换人”,为茶产业发展作贡献,也为乡村振兴尽一份力。钟心尧(右)在茶园调研。(照片由本人提供)